渠县多措并举抓好“非遗”保护
渠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及县十三届党代会精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工作经费保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光大,既满足和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又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效改善民生福祉,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高度重视、成果丰硕。渠县遵照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积极做好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渠县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4项,市级6项,县级18项,乃名副其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0名。
二、多措并举、务求实效。一是加强“非遗”宣传保护。制定并完善年度和中长期“非遗”保护工作计划,以开展“非遗”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等活动为抓手,通过渠县电视台、爱上渠县、微渠县等媒体,以及LED屏幕、发放“非遗”资料等方式,积极宣传渠县的“非遗”名录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让全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二是加强“非遗”人才培育。渠县在加大县级非遗传承人才储备的同时,积极组织乡镇、社区文化专干等人员,参加各级各类非遗产保护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编制,成立了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扩大了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量。
三是加强“非遗”机制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年度工作要点,对渠县优秀的手工艺制作和传统技艺,发出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继续对已有的国家级、省级、县级“非遗”名录传承人进行考核,全力构建普查机制、传承机制、申报机制等“非遗”管理制度,以切实务实开展“非遗”保护工作。2019年,渠县青龙镇的《泥巴蛋制作技艺》已经获得专家审批,渠县三汇镇的《段氏龟胶制作技艺》、《三汇古法酿醋》等正在进行申报。
三、加大投入,保障有力。近年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改善文物保护条件,渠县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全县非遗保护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审签领导:王宽:上传人: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