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开发银行更好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发银行)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金融机构,必须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以优质绿色金融服务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实践。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用“十个坚持”“四个重大改变”“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阐释了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是新时代指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旗帜。开发银行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开发银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牢牢把握蕴含其中的政治品格、宗旨要求、理论特质、改革精神、世界意义,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更好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一)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得到全国人民普遍认可、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开发银行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宗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和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鲜明态度,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贡献金融力量。
(三)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既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又让古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深入践行“两个结合”中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改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关键还是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这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指导实践,持续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配合推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五)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全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充分彰显了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大党大国领袖的宽广战略视野、深厚世界情怀、强烈历史担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把负责任融资理念融入助力绘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工笔画”、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过程,促进国际业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二、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开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实施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方案,在绿色金融供给、创新、治理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一)持续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坚持把绿色信贷作为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十四五”以来发放绿色贷款超2.8万亿元,有力支持了绿色低碳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较好发挥了我国绿色金融主力银行作用。一是在基础设施领域,把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贷款评审的首要条件之一,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服务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积极支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城乡环境等基础设施绿色运营和升级改造,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在产业转型升级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实现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融资落地;对钢铁等行业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异化信贷管控措施。三是在清洁能源领域,设立清洁能源专项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定价策略,聚焦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支持了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国家多个大型煤炭基地、世界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国家电网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助力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四是在污染防治领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制定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加大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域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动示范性项目落地,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五是在生态保护领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支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根据造林建设周期、林木生长周期和价值增长规律制定实施林草贷款差异化信贷政策,助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支持水利枢纽、水库、河道治理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共护江河安澜。
(二)持续强化绿色金融创新。坚持把绿色创新嵌入产品服务,不断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一是创新融资模式。在相关部委指导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和融资模式创新,探索项目维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持路径,有效破解“绿水青山无价”难题。截至2024年末,累计支持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内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50个,发放贷款297亿元。二是创新金融产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400亿元,可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部气候投融资试点,做好气候投融资重大项目融资服务。在相关部委指导下,设立并用好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一带一路”专项贷款、50亿美元全球发展倡议专项资金等产品,大力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领域“小而美”项目建设。开发银行支持的境外项目,均要求合作企业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国及地区法律法规,在施工中注重环境保护、竣工后加快生态恢复,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三是创新债券发行。积极发挥债券银行优势,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截至2024年末,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990亿元,余额940亿元。2023年9月,面向全球投资人成功发行我国首单气候投融资领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60亿元,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三)持续加强绿色金融治理。坚持把绿色要求融入公司治理、业务管理,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凝聚多方合力,全方位提升开发银行绿色发展质效。一是健全治理体系。把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作为开发银行发展战略和“十四五”业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和政策纳入公司治理、业务发展、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二是做好汇报沟通。加强与相关部委汇报沟通,吃透政策精神,密切工作对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气候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合作,积极建言献策。完善政策体系。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研究支持路径,印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建立“1+N+X+Y”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效机制。出台绿色低碳专项信贷政策,明确重点行业合作策略和区域重点支持方向。三是加强信贷管理。将绿色贷款重点领域纳入全行经营计划,加大考核激励。规范绿色贷款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客户信用评级,引导客户按照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建设、运营项目。四是拓展国际合作。积极签署并践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负责任融资原则,与全球多个银联体、多双边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建立良好绿色金融合作关系。
三、胸怀“国之大者”,做深做细绿色金融大文章,不断提升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质效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开发银行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认真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坚决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助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坚持学思践悟、聚焦重点、守正创新、系统观念、筑牢防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绿色金融工作,提升金融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适配性,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开发银行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学思践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问答》等理论辅助读物,努力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开发银行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不断助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结合深入推进分类分账改革,进一步厘清开发银行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和范围,精准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开发银行特色的高素质、专业化绿色金融专家人才队伍。把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结合起来,弘扬具有时代特色、为生态文明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引导全行干部员工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断增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坚持聚焦重点,提升服务质效。立足自身职能定位,为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绿色发展提供稳定中长期资金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传统行业和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稳步提高绿色金融业务比重。积极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落实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实施开发银行节能降碳推进行动。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支持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助力“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模式产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为导向,规范创新绿色金融模式产品。探索完善融资模式创新推动机制,提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融资效率,创新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融资模式,探索基于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融资模式,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积极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对接全国碳市场,研究创新碳金融产品,规范开展绿色债券业务,鼓励子公司发挥综合金融优势,结合业务实际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模式产品、增强绿色金融服务能力的有力举措和实际成效。
四是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开发银行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性、有效性,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在信贷资源、利率定价、重大项目认定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建立碳核算体系,加强碳核算和碳评价结果在资源配置、评审授信、信贷管理中的应用,做好自身运营的碳核算、碳足迹管理,强化自身绿色低碳运营。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推动业务全流程各环节衔接配合高效,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作用,围绕增强绿色金融管理质效、探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支持气候投融资路径等重点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研究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做好定期监督评估。
五是坚持筑牢防线,加强风险防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升与绿色金融项目特点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风险评级模型和管理办法,对客户做好分类管理和动态评估,有效识别、监测、控制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研究完善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强化合规管理,准确把握绿色金融监管政策要求,坚决不触碰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