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全军将士要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回望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在铭记抗战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对于我们全力以赴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随后又把战火烧至长城以南。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支撑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从平型关大捷到黄土岭战斗,从百团大战到车桥战役,人民军队攻克强敌的最大优势、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就在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没有变没有丢。历史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学说与人民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围绕党领导军队开展了许多创造性工作,解决了来自党内外取消和削弱共产党领导的现实问题。比如,不断健全党领导军队的组织机构,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并于不久后分别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和新四军分会,加强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具体领导,确保枪杆子牢牢抓在党的手中。恢复政治工作的制度原则,从1937年10月人民军队正式恢复了曾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到1944年4月,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受中共中央委托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重申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并将其作为处理“军党关系”的基本原则加以明确,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持续发挥。针对军队党的建设和革命形势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各部队坚持“一面作战,一面建设”的军队党建工作原则,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有力增强了军队党的纯洁性,坚定了军队服从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开辟广大敌后战场,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动员武装群众,变“后方”为“前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以游击战牵制和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党实行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领导建立了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的前沿和堡垒。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抗战胜利历史表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政治领导和坚定模范行动,才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正是因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才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强固党指挥枪这一根本优势,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深扎全军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子。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全面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持续深化政治整训,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二、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抗日战争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战,只有动员民众才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形成了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广泛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抗战。同时,致力发展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政策,给广大劳苦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利益,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军民携手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实现了无处不战、无时不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重要论断,把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人民战争发展到了新阶段。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基本方针指导下,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最广泛最深入的动员,实现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伟大创举,为赢得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动力。我们党建立和完善了以主力兵团为主,地方兵团和民兵自卫队为补充的新型武装力量体制,创建了主力军集中突击、地方军分散袭扰、自卫队游击消耗的作战格局,实现了不同战争力量在战略、战役、战术上的梯次配置和系统集成,突出不同武装力量密切配合、适时转换,有力策应了正面战场,并逐步成为抗击日军的中坚力量,为持久抗战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同时,我们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号召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同仇敌忾,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当前,战争形态深度迭代演化,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等基本规律没有变。新征程上,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挑战,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人民战争优良传统,也要结合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坚持依靠人民、深植根基,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把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战争伟力挖掘出来、聚拢起来,不断夯实新时代人民战争备战基础和支撑力量。注重全面擘画、全域统筹,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最大限度整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力量资源,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全方位激活国家国防潜力,助力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总体战。突出科技赋能、数智驱动,加快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域新质力量建设,贯通新质生产力向新质战斗力转化运用链路,推动未来战争制胜能力向新兴领域延伸、向新质力量聚焦,有效发挥新时代人民战争整体威力优势。
三、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随着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能否进行正确的战略指导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洞察政治军事形势,及时制定和实施了科学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引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1938年,毛泽东同志作《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通过综合分析抗日战争基本特点,科学预见了中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为驳斥“亡国论”“速胜论”,动员全国人民持久抗战提供了行动方略。我们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八路军的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这一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军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坚持“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战略原则,以我军之能击敌之不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进而逐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义无反顾地挺进敌后,创建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扭转了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战争颓势,形成了两个战场夹击日军的战略态势。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有自己一整套的防御和进攻的战略战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在战略反攻阶段,游击军和游击战向正规军和运动战发展,形成最后战胜敌人的强大战斗力量。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抗战路线和战略战术,我们才能以弱敌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抗战胜利的战略目标。
军事战略指导的生命力在于因时而变、应势而动。新征程上,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根本着眼点,坚持统筹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一体设计筹划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深刻领会把握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战略意图,全面贯彻习近平军事战略思想,从国家发展安全需求出发,在政治大局下运筹军事战略,做到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丰富和完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内涵,在积极二字上做文章,进一步拓展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前移指导中心,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深刻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找准军队战斗力建设方向,锚定未来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弄清未来打什么仗、怎么打仗,更好看清战争、设计战争、打赢战争。
四、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之中,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推动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达到全新的高度,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这场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华民族展现出磅礴雄浑的精神之力,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命运,实现了精神上的浴火重生。
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中国人民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日本法西斯残暴行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浴血拼杀,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赢得伟大胜利,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势力强大、穷凶极恶的敌人,中国人民抱着“争着死”“抢着死”的坚定意志,前仆后继,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诗,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国人民始终坚持长期抗战,决不妥协、决不投降,同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彰显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唤醒了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汇聚起气壮山河、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
抗战时期,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勇敢迎战、愈战愈勇、越战越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支军队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群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新征程上,必须持续激发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近似实战的环境中、严峻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摔打和磨炼部队,砥砺官兵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底气胆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做到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牢记抗战胜利历史经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围绕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坚定意志信念,埋头苦干实干,朝着强国强军的宏伟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作者为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