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商投资 > 投资环境 > 正文

四川渠县经济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来源:县经开区       发布日期:2020-08-25     点击数: 人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开区经济发展动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成渝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为目标,以实施“最多跑一次、服务零距离”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为统揽,以开展市场准入、审批提速等九项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改革导向、结果导向,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营商环境高地。

    二、基本原则 

    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紧扣企业和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及制约企业发展的“高频事件”,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成本环境、信用环境,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构建稳定规范、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全区经济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定标一个产业

    把服装服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是渠县在充分衡量本地产业基础、预判未来发展前景之后的正确择选,具有敏锐大局眼光和科学战略思维。

    1.错位发展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避免产业无序竞争,把服装服饰产业定位在渠县错位发展,渠县以此为契机,创新标准化厂房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着力推动服装服饰产业集聚发展,承接沿海服装服饰产业战略转移,抢抓产业发展先机。  

    2.发展底蕴较优。渠县对标市委“6+3”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服装服饰产业百亿产业集群,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集聚发展。渠县是百万人口大县,常年外出务工40余万人中,从事服装行业就达20万人之多,县内职业学校每年可定向培养产业工人 1100 余名,有力缓解了服装行业“招工难阵痛”。渠县知名企业家众多,广泛分布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其中服装行业的企业家和管理层就达2000余人,逐步形成了服装产业“人脉广特点”。

    (二)建立两项机制

    3.建立审批手续全程代办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为企、便企办事方式。经开区安排专人为企业服务,全程代办各项行政审批手续,减少企业入园审批时间。创新企业审批手续办理方式,建立政务服务小窗口,采取窗口接件和全程代办相结合方式,聚焦服务对象和办事群众,利用各审批部门服务窗口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

    4.建立产业挂包服务机制。采取经开区股室挂包产业和“一对一”专人挂包项目方式,及时梳理服务企业的措施、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产业项目建设和发展难题;同时建立“月分析、周调度、日报告”制度,配合住建、规划编制中心、环保、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对企业建设规划、环保、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切实把握落地项目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形成报告,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施“三项规范”

    5.规范政务服务。按照“容缺预审,超时默认,限时办结”及“有事立即办,无事不打扰”的要求,经开区牵头,汇同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对经开区项目落地审批流程进行认真的梳理,形成了更简化、更便捷的审批流程。实行“一表一图一报告”审批方式,即入驻企业项目只需提供入驻审批表、企业平面布局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政府审批后即可动工建设,缩短了入驻企业开办时间和行政审批时间。  

    6.规范配套设施。经开区已建成了商务酒店、生活超市、政务服务窗口、员工食堂、员工宿舍、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开通了公交线路,引进了2家银行网点。区内中小企业孵化园大力培育小微企业,并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全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涉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7.规范要素保障。为强化经开区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政府投入资金2800万元新建经开区天星水厂,日供水量达3万m3;新建35kv及10kv线路共计35km,已有110KV、220KV变电站各1座;引入天通燃气有限公司,新建日供气量达5万m3燃气储配站;强化用地保障,全区每年实施场地平整600亩,现有土地储备土地1000余亩,全区企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保障。

    (四)强化“四项服务”

    8. 提升产业发展服务。一是产业规划服务,经开区聘请相关专业机构,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县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及周边产业环境,编制了《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机械电子产业发展规划》、《汽摩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和《轻纺服饰产业发展规划》,为经开区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经开区产业招商提供了遵循。二是产业政策服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推进品牌建设、稳增长促发展、“工业强县”战略、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十一条意见、“三大行动计划”和“四大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服饰产业城建设等12个配套文件,从水电气、土地、资金、税收、物流等全方位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保障,增加了经开区产业发展动能。三是财政资金服务,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经开区建设,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奖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第一时间解决,现已累计投入近25亿元,有力的保障了经开区建设稳步推进。

    9.创新生产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对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问题加强协调对接。加强落户经开区的企业水、电、气、讯保障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简化业务流程、规范报装收费,大幅压减时限。整合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和供水、供电等市政公用单位分散设立的实体服务窗口,设立“县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综合窗口”,水、电等相关部门在建设规划、工程报装、维护检修等服务方面为规模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在经开区设立水、电、气、讯保障管理服务的专门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与水、电、气、讯服务企业、经开区企业信息共享、工作互动、矛盾联调的工作长效机制。

    10.加大融资信贷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的政策措施,防止对民营企业随意减少授信、抽贷断贷“一刀切”等做法,落实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通过优化工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降低审核门槛,探索通过信用方式发放创业贷款,逐步取消创业担保基金反担保等方式,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推进“银税互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纳税信用信息创新信贷产品,推动税务、银行信息互联互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11.完善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依法收集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记录,以及工商管理、税务、环境保护、金融、社会保险、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等信用信息,实现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健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高位统筹,狠抓任务落实。成立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高位统筹。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担任,管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开区招商服务办公室,各股室要指派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扎实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凝聚营商共识。重点围绕“转变思想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服务载体、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品质”的五个重点,主要针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中的特色精品、典型案例、优秀事迹、成功经验等,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移动终端等渠道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新闻办、营商环境建设局要积极组织协调做好宣传工作,全区各股室要广泛参与、全力配合,为我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注重跟踪考评,强化监督问责。将营商环境建设与政府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并将其纳入全区绩效考核,建立优化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广泛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做好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综合评估,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年评议,各责任领导和牵头股室定期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调度和会商。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不重视,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部门要严肃处理,尤其对虚假整改、敷衍了事的部门和个人,要通报曝光,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厉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