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镇区合一”深改革 焕发“工业强县”新合力
对经开区进行“镇区合一”体制改革,深度融合管委会和镇政府的行政职能,能充分彰显“小政府、大服务、强服务”的体制优势,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提高发展服务效能。
一、高度聚焦,“镇区合一”改革压力传导到位
2007年7月,渠县工业园区成立之初,仅定位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发展思路坚定不移,2019年1月,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年12月,县委、县政府借乡镇区划调整之机,组建了“工业重镇”—合力镇,同期提出了“镇区合一”体制改革的新课题。
今年7月,县委副书记张宇科、副县长马朝胜带领6个相关部门,赶赴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学习借鉴“扁平化”管理运行的成熟经验,并多次亲临县经开区,实地倒逼“镇区合一”方案编制工作推进,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的高度关注,成为了经开区勇涉改革深水、勇破固有格局的动力,按照“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对改革方案进行了多轮会商和修订,11月13日,《渠县经开区深化“镇区合一”改革工作方案》通过了县委常委会审定。
二、深度融合,“镇区合一”工作方案优化到位
乡镇区划调整后的一年中,经开区和合力镇从党建引领、安全生产、企业服务、信访稳定、疫情防控等多方面进行有限融合,但成效并不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融合深度不够。116次县委常委会审定通过的《渠县经开区深化“镇区合一”改革工作方案》,是按照“镇区合一、事权统一、权责分明”的原则,对经开区、合力镇进行了全面融合和优化。
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合力镇党委、政府实行一套班子集中运行方式,领导班子相互兼职,明确了23项职能职责,权责清晰。职责相近的内设业务机构兼融,差异较大的内设机构根据工作需要保留运行,明确了9个内设机构,4个下设事业单位,1个平台公司,共计缩减了7个内设机构,大大减少了管理层级。特别是经开区行政审批办公室、招商办公室与合力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合署运行,更能有效承接县级各部门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大大缩短入园企业开办周期,有力体现“镇区合一”的机制优越,纵深升华“放管服”改革成效。
三、绝对统一,“镇区合一”融合人员动员到位
为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提高深改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月21日下午,渠县经开区、合力镇召开了“镇区合一”改革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了县委常委会审定通过的《渠县经开区深化“镇区合一”改革工作方案》,会上经开区与合力镇全体班子成员、内设机构代表、村社干部代表,就“镇区合一”改革工作一一做了表态发言,表示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坚决贯彻落实改革方案。
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合力镇党委书记罗乐对“镇区合一”工作做了动员部署,强调思想上要讲政治,工作中要注重大融合、大团结。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唐利、合力镇镇长曹仁婧分别对融合工作中的难点、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做了安排,并分别与融合人员进行了一一动员谈话,提出要加强融合期间的自觉形象转变,摒弃思想包袱,加强沟通学习,定准目标导向。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高度统一,助推了“镇区合一”的顺利开展。
四、及时跟进,“镇区合一”准备工作推进到位
“镇区合一”体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为加快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切实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审批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11月9日,经开区函请行政审批局对经开区入驻企业行政审批事项权限予以下放,同即派遣业务人员,全程跟踪学习业务办理流程,熟悉各种审批软件操作,合力镇也积极补充便民服务中心人员数量,多方的努力准备,显著提高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的承接能力。
11月19日,县委副书记张宇科、副县长马朝胜到经开区和合力镇实地调研中指出,两个单位合署高效办公,才能充分发挥“镇区合一”体制优势,并在拟选办公地做了工作部署。经开区与合力镇立即反应,安排恒基公司设计装修方案,待报审后即进场动工。11月22日,经开区对现有办公场地进行了调整布局,推动与工业有关的内设机构办公室融合到位,并限令所有融合人员于11月23日到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