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渠县 > 渠县文旅 > 历史文化 > 正文

传统文化

来源:县信息公开办       发布日期:2018-05-18     点击数: 人次

        一、文艺

        车车灯逗车1人,头戴草帽,手摇蒲扇,身着长衫,套毛皮背心,腰束红绫,诙谐活跃,负责领唱。抬车4人,身着一式彩衣,腰系红绫,合唱,与逗车人相映成趣。车内为“车幺妹”,身着彩衣红绫,戴墨镜,手扶车杆,故作娇羞之态。4人掌彩灯,5人司锣鼓,或一式彩衣,或节日服装。车轿随挑逗者前后进退,左右转动。车幺妹原为男生装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为女生,或逗、抬者皆为女性。车灯锣鼓分走马锣和朝锣,行进用走马锣。

        “车灯调”有两句、四句、六句、八句及结束段五种唱法。

        连箫数人、数十人不等,男女各半。身着色彩鲜艳整齐的服装,排两行纵队,一人领,众人和;边舞边唱边行进,队形交替变换。表演者按4,6,8.10,12,14节拍进行。表演中,还有造型、摆字,动作反复循环。唱词则因事而编。

        狮舞 耍狮子一般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当地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而舞狮活动则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2人,逗狮(俗称笑和尚)1人,饰猴1人,彩灯2人,锣鼓5人。舞法一般有朝贺参神、院坝狮舞两种。贺词一般四句,事先编好,也有即兴编词,均属吉祥、祝福内容。耍狮人向户主家“讨茶”(户主招待茶食)后,在院坝展演舞狮技巧。有的搭桌七张重叠为“七星灯”,有的搭桌九张重叠为“九连环”。不搭台者,由耍狮人翻滚跳跃,俗称耍“地爬狮子”。主人若要“摆字”(设谜局)谐音、象形、指示、会意、借用典故,门前设案,出示物具,想象丰富。易则迎刃而解,难则进退皆非。耍狮者须显露若干真功夫,相互竞技,让人喝彩。

        龙舞 按龙的形象分为硬颈龙和彩龙。

        硬颈龙为老龙,扎成白须黄皮。龙头前“逗宝”1人,1-2人耍火弹子开路。云牌、粉火(火花,为小炉烧化铁水盛在铁瓢里,另一人用力向空中一击,则火花四溅。近年用喷礼花替代)相随。彩灯排道,“逗宝人”起舞逗龙、引龙前行。龙身长19~41节,游行时龙头高举,龙身摆动,上下翻滚,无一定舞步。其它彩龙相遇则自动朝拜让道。

        彩龙比老龙龙身要短,铺陈也无老龙奢华。龙须扎成白色、青色,或白青色混杂的花须,龙皮则有紫、青、蓝、花多种。身长不超过老龙,耍龙多滚动,龙头从右舞向左,绕场走或穿八字。身尾随头起舞,左右摇摆,上下翻滚,如蛇行。龙舞向为男子,现有妇女参加。

        还有配以彩船、高跷、蚌壳舞参加表演。

        耍锣 “打耍锣”为民间较为广泛的爱好活动,逢年过节,城乡耍锣频频,声声呼应。举丧守更,锣鼓哀歌更显热闹。民国年间,节庆时城镇乡村竞相设“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既有兴衰变化,又有继承发展。80年代,全县有200多棚,临巴、土溪、涌兴、清溪、李渡、渠南等地均有世代相传的“窝子班”,习艺者众,誉称“耍锣之乡”。耍锣的锣引(锣谱)近200个,已搜集整理135个。内分“启蒙锣引”和“常用锣引”,启蒙锣引有《一口气》《一股劲》《一封信》《幺二三》《三幺台》《四幺台》《长二》《合牌》《诱锣》《裹肚》《独占螯》《喜洋洋》《牯牛风》《牛擦痒》《耗子钻洞》《风车子》《新胡琴》《金狮锣》《韵头鼓》《四季如春》等。常用锣引有《过街》《朝山》《闹新年》《软锣》《散锣》《吂锣》《狮子锣》《龙戏水》《龙井湾》《龙赛志》《龙头鼓》《猛虎下山》《鸡啄米》《燕板翅》《凤摆尾》《犀牛望月》《狗啃骨》《花狐貂》《蛇蜕皮》《耗子登车》《鬼扯脚》《懒婆娘翻身》《铁门坎》《竹叶青》《拗马车》《柏桠子》《回马枪》《凤凰展翅》《凤凰垭》《牛滚水》等。

        彩亭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三汇镇亭子会由民众筹办,后由行帮或商会出资。民国年间,概由袍哥“礼社”承办。传统节目有《单刀会》《古城会》《林冲夜奔》《武松打店》、《水漫金山》、《岳母刺字》等。

        彩亭,以孩童身着戏装,按戏文情节造型于平台,叠加至3-5层;4人抬亭,伴以吹打乐、彩灯、彩旗游乐于大街。三汇镇、土溪等场镇彩亭历时较久。春节或重要节日,举行抬亭子活动,进行表演或时政宣传。

        三汇彩亭出奇显采,风格独特。它在平台中竖立一支铁杆,杆上骨架横展斜伸,分3-4层绑扎人物造型,高过8米。如《火焰山》第一层,牛魔王居中,头顶斜撑一柄芭蕉扇,扇角层面叠“8”字形的铁环,孙悟空活跃其中;铁环上挺立娇俏妖娆的铁扇公主,花翎凤冠,珠光闪烁。行进时,孙悟空不时踩动“机关”,连翻筋斗。唐僧、沙和尚、猪八戒、牛魔王各具神态。整个高亭闪闪悠悠,似坠非坠,险中出奇。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构建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音乐、雕塑、表演、数学、力学于一炉。构思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颇富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政府配合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时政宣传,组织各行业在农历三月十八举行亭子会,新编《白毛女》《刘胡兰》《万石粮食堆满仓》《全民皆兵》《勇攀高峰》《振兴中华》《香飘万里》《文明新风》《五好家庭》《幸福花朵》等节目。

        烟火架 烟火架是三汇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用彩纸扎成各种戏文,以火药作动力,将鞭炮、灯笼等物分5~12层装入大纸箱,甩长杆悬吊高空,点燃引线,箱内戏文层层坠蒂,游动于空,蜡灯照耀,光彩夺目。节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元宵节耍龙灯后燃放。

        划龙舟  渠县划龙舟传习久远,民间以此作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县城尝有组织划龙舟活动。届时,渠江河面上十数支彩船聚集,开展划龙舟竞赛活动。每只船上二三十人不等,设指挥一人,架大鼓一座、击鼓者二人。随一声锣响,各船一起划动,争先恐后,数百米赛程先到为胜。是日,锣鼓喧天,观众呼喊加油,热闹非凡。

        抬总爷  “抬总爷”表演以三人为主。两人用缠过彩布的竹杠一根,抬着一个人,这个人被称作“总爷”,也是表演主角。抬者和随同的表演者若干。主角和配角集中表现一个戏剧片断内容。“总爷”在杆上玩《翁媳嬉戏》《济公过桥》,或打扇、摇伞,站、坐、睡、爬等姿势应付裕如。抬者有时用齐步,有时用四方步,上坡、下坡、平路、跨沟、过桥的步伐迥然各异。行进中用川剧锣鼓,场面热烈。

        拉旱船 三汇船只远航前夕,有向海龙王祈祷的习俗。船员按照造船工序,制成地道的木船,将船系在纤绳上,以10人左右在大街上拉船,故称“拉旱船”。驾长根据以往航行中遇到的不同滩区,不同水路,喊出各种曲牌的“渠江号子”。表现驾长配合纤夫上滩、下滩和放流、休闲的不同场景。表演时拉旱船的阵营强大。有时多到百人以上。船大人多,船小人少,因船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