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鏖战 渠县脱贫攻坚见实效
来源:县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19-09-23
浏览次数:人次

2014年渠县精准识别贫困村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7065143802人,贫困发生率12.1%。经过5年鏖战,全县累计减贫142105(其中:今年已减贫5495人,占年度任务的91%)、退出贫困村130个、易地搬迁3529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45%。今年4月,省政府批准渠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并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渠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下绣花功夫、用洪荒之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坚持统筹谋划、促全民攻坚,变单兵突击尽锐出战2016年,县十三次党代会把打赢脱贫奔康攻坚战、建设幸福美丽新渠县立为发展主题,把站高谋远、加快发展、脱贫奔康作为总的工作基调,明确提出了2020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小康这一总体目标,和建成四川经济强县、生态强县、文化强县三个支撑目标。围绕总体目标,县委制定了全县脱贫攻坚“12345”总体规划(即一年夯实基础、二年加快推进、三年提速增效、四年脱贫摘帽、五年同步小康),将脱贫攻坚纳入每年工作基调以年度四个推进会为抓手,深入开展九比九看现场大比拼(比精准识别、看资料完善;比基础设施、看条件改变;比产业发展、看增收致富;比医疗教育、看就医就读;比保障兜底、看政策落实;比社会帮扶、看认助认捐;比服务群众、看基层党建;比村容村貌、看环境卫生;比典型经验、看总结提炼),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走在全省类区县前列。

(二)坚持精准识别、促群众公认,变面上掌握精准到人坚持一个原则。村组最穷、乡镇把关、县级审核、群众公认为原则,通过两会两公告一走访(村社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电视台滚动播放、村社院户张贴公告,群众大走访),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坚持两看摸底。组成60个工作组,进院入户一看房、二看粮,逐一核算人均收入,深入开展坝坝讨论,真正让贫困户家底亮起来坚持三堂会审。推行县领导牵头、部门主抓、乡镇主责,村自查、乡核查、县审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和双向承诺书,公示公告贫困人口,方便社会监督。坚持四级联动。运用精准扶贫大数据,从群众、县级、市级、省级四个层面综合比对核查贫困户家庭信息,确保贫困对象识别精准。

(三)坚持夯基固本、促条件改善,变短期解困长远无忧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创新推行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模式,切实解决项目推进、生活宜居、稳定脱贫、风气形成等问题,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成功举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加强危旧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全面打响土坯房歼灭战,改造危旧房22514(含土坯房349),梳理总结城镇廉租房建设、使用、管理经验,在17个乡镇推行农村廉租房,重点解决突发贫困户、深度贫困户和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等问题。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出台基础设施大会战攻坚方案,新(改、扩)建乡镇中心校25所、卫生院46个、便民服务中心38个、联网路2238公里、村文化室210个、卫生室92个,乡三有”“村五有全部达标提升。新建通讯基站220个、小型集中供水83处,分散打井7598口,升级改造高低压线路1202余千米,安装电视接收器13371个。清理2017年以来扶贫领域工程项目1154个,涉及资金29.4亿元,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完成了整改。

(四)坚持产业扶贫、促稳定增收,变单向输血全面造血狠抓富民产业。深入实施三大提质工程,系统谋划推进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健全完善“5+2”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三百产业链,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带动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建成脱贫攻坚引领区9万亩、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建成现代养殖小区590个。狠抓创业就业。创办领办专合组织521个,吸引贫困户1200抱团入社。大力发展扶贫车间”31个,辐射带动800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建成电商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60个、服务点228个,2018年电商交易额达5.07亿元,汪洋同志称赞渠县电商扶贫把山旮旯的土鸡蛋变成了金蛋狠抓集体经济。探索三资入股、劳务服务、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全域推行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折股量化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已退出的13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高于6元,其中53个村超过10元。

(五)坚持政策兜底、促落地落实,变基本保障叠加红利低保兜底解生活之忧。开展低保清零行动,将35054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纳入兜底范围。推行财政补贴提标,实行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扶持全覆盖。就医兜底解治病之难。严格落实医疗服务八个100%”十免四补助政策,建档立卡户县内就医个人支付严控在10%以内。全额代缴贫困户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每年筹集专项基金500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就医报账剩余部分的再补充。增加6种慢性病保障,给予长期卧床病人药物补贴和生活救助每人2000元。就读兜底解上学之困。建立困难学生信息台账,设立专项教育救助基金,资助各级各类困难家庭学生189022人,发放各类资助资金21645万元。创新推行新三免(免教辅资料费、免校服费、免保险费),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建立关爱留守孩子心灵驿站,全力保障适龄儿童就学权利,实现了义务教育保障率100%,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六)坚持党建引领、促主动摘帽,变要我脱贫我要脱贫示范引领提志气创新实施基层党建“463”工程,全面推行党支部标准化工作法,全域开展政策大宣讲·群众大走访,引导群众自觉破除安贫乐穷等靠要思想。技能培训壮底气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539所,创新推行三奖一评积分管理,分批培训贫困人口10余万人次。实施百村千名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月均农技培训3000余人次。加强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推动体力型技能型转变。系列活动扬正气健全意识形态“12345”工作机制,全域推行“7+N”工作法,深入开展家训家风美·家和万事兴”“孝父母·懂感恩主题活动,常态评选星级文明户”“脱贫光荣户,推评最美渠县人,匡正价值取向。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6个、省市级四好村”190个。  

(七)坚持方法创新、促攻坚拔寨,变常规作战踊跃冲锋现场比拼交账。纵深推进九比九看活动,每季一大考,每月一小考,累计召开现场推进会14次,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县130个贫困村实现了每年至少1次全覆盖核查。铁军攻城拔寨。择优选派退役军人186人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94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80人担任村委会主任、256人担任村两委委员、70人担任驻村工作组成员,锻造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扶贫铁军,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评价为延续了退伍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六个一社会扶贫。扎实开展六个一爱心扶贫公益活动,累计接受社会捐助7.67亿元,修路367公里,建桥21座,整治维修山坪塘347口,发展种植业6.3万亩、养殖业78.6万只(头),资助孩子2182个,点亮贫困群众微心愿”6.7万个。带动2000余名乡友回乡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项目140个、资金48.1亿元。巾帼扶贫助力增收。开设妇女家园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培育妈妈家”“宕渠护工等知名品牌,实施巾帼脱贫四大工程,创建市级以上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帮助1.5万余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创业梦。

(八)坚持健全机制、促常态长效,变再战再胜决战决胜健全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干群一家亲活动,将每月第二周星期三确定为扶贫帮扶日23093名财政供养人员全部结对帮户,严格落实十包责任(包摸清情况、完善措施、过程跟踪、户档规范、户居环境、政策宣讲、引导就医就读就业、红白喜事张罗、急难帮扶、群众认可),帮助群众实现八个一(有一套实用家具、一个干净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条入户硬化道路、一门实用技术、一条致富门路、一个健康爱好、一个干净庭院),用真情帮扶换得群众真心认可。健全保障机制。出台扶贫资金管理、项目申报、档案管理等五项制度,累计整合资金58.8亿元,重点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建立教育、医疗、产业扶持和小额信贷四个基金,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34亿元。抽调60名业务骨干组成12个专项审计小组,全面清理、及时公开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130贫困村全覆盖派驻纪律监督员,不让一分一厘扶贫资金浪费挪用健全激励问责机制。对脱贫光荣户,给予500元以奖代补金,按期退出贫困村给予20万元产业发展金,帮扶单位和乡镇各奖励10万元用于帮扶工作。落实四给(给旗帜、给帽子、给票子、给位置)激励措施,实施扶贫干部五项暖心工程(落实带薪休假、开展健康体检、进行心理疏导、建立500万元关爱基金、全覆盖走访干部家庭),共表彰(表扬)先进集体210个、优秀干部584名、脱贫榜样315名,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59名。对工作推进不力、落实无效的,给予黄牌警告、进行公开曝光,从严追责问责,切实以问责到位履职到位。(审核:陈润明 上传: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