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渠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县文旅局
发布日期:2021-02-03
浏览次数:人次

    “十三五”期间,渠县以繁荣大文化,建设“四川文化强县”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切实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基层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全县37个乡镇(街道)建有文化站,415个村(社区)建有文化室,新建有电子阅报栏71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达30万册。

    文艺创作成效显著。新创作小说、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各类文艺作品1257件,其中在市级以上文艺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作品537件,《大国扶贫》《山盟》《生命通道》《爱的坚守》等共16部、件作品获国家、省级文学艺术大奖或图书出版奖。先后举办“贺享雍乡土小说创作道路研讨会”“周啸天诗词创作研讨会”、第二届“渠江文艺奖”(渠县人民政府奖)和第三届“新苗杯”校园诗歌大赛奖。着力打造“中国西部诗歌重镇”,成功创建“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博物馆、渠江体育馆和乡镇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每年惠及群众达50多万人次,其中,渠县历史博物馆被省文化厅评为“免费开放绩效考评优秀”;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796场次;每年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脱贫奔康·文化乡村行” “文化惠民.畅享院坝” “文明新风宣讲.文娱活动进夜校”等文化活动达120场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欢乐乡村行’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2017央视《星光大道》四川达州(渠县)赛区选手选拔决赛活动等;创编排演的《龙潭怀古》荣获“争奇斗艳”2018中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的最高奖项“荣耀之星”一等奖。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每年开展“书香渠县”公益讲座12场次,累计参与读书会借阅达12余万人次,借阅书籍40余万册次。邀请国内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教授赴渠县举办声乐学术交流活动2次;每年选派文化艺术专业人员外出培训到北京、成都、达州等地参加培训达50余人次;每年举办全县文化专干和文艺骨干培训2期;举办舞蹈、音乐、书法、美术等培训班250余期,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建设。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中国首家汉阙文化主题博物馆—渠县汉阙文化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城坝遗址成功纳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成为全国152处大遗址之一;编制完成《渠县汉阙保护规划》《城坝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省文物局核准并经省政府正式公布实施;协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坝遗址开展了连续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出土了“宕渠”文字瓦当、竹木简牍、青铜器、竹编器等各类珍贵文物1000余件。2018年,城坝遗址被中国考古学会授予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CCTV10《探索·发现》《中国影像方志》、CCTV9《真相》、CCTV4《国宝档案》栏目先后制作了纪录片,对渠县城坝遗址、渠县汉阙、渠县文庙进行了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渠县三汇彩亭会”和“渠县刘氏竹编”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渠县刘氏竹编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编织扎制类);“渠县刘氏竹编工艺”项目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新增县级“非遗”名录4项。协助完成了渠县国家级非遗名录“三汇彩亭会”及省级非遗“渠县耍锣鼓”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组织县“非遗”项目参加历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进行展演展销,广泛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宣传展示活动。

         审核:涂云霞   作者:黄建  上传: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