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夯实基础助创新 增强发展新动能
来源:报恩乡
发布日期:2021-07-22
浏览次数:人次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达州的坚定选择。近年来,我市在搭建创新平台、深化对外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切实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夯实平台强支撑

  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为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我市着力打造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科技创新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坐落于达州高新区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按照“一园+多孵”空间布局,围绕高新区“2+1”产业体系,优先吸纳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孵化。

  “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身小体弱’,只有度过成长期,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孵化器入驻的条件必须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且注册时间必须是不能够超过3年。入驻过后,不仅场地的租金免费,我们还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政策配套,助力企业生长壮大。”达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人廖辉说。目前,孵化器由15人专业团队运营管理,在孵企业62家,累计毕业企业23家。正全力争创国家级孵化器。

  同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平台还有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以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占地1200㎡,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汽车高分子复合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粘接技术的研发等。目前,实验室与依托单位形成了一批专有技术和关键诀窍(Know-How),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拥有材料、工艺及配方等核心技术60余项,多项产品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我市,像达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还有很多很多。”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平台搭建,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基地15家,以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110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合作添动能

  2020年11月,清华i-Space达州飞地孵化器揭牌仪式在深圳市清华南山协同创业中心举行。这是达州高新区在深圳市开创“人才飞地”跨地域人才协作,采取异地孵化+异地园区的“双异”合作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异地英才为高新区下金蛋蛋”的新路子。

  养在异地,为我所用。“人才飞地”可充分结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高层次人才集聚、授权专利多、合作企业强等优势资源,扎实推进“达州异地孵化器”和“达州异地园区”的“双异”合作项目实施,不断扩大“飞地”的体量,提升“飞地”的效能。

  无独有偶。2020年9月,郑绵平院士团队与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达州市锂钾产业园院士合作项目,联合共建宣汉深层锂钾资源研究实验室,为达州锂钾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

  这些都是我市深化对外合作的生动写照。

  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召开厅市工作会商会议,协同推进会商合作议题落地落实。万达开三地科技合作务实推进,召开协同创新联席会议3次,联合举办首届万达开科技成果推介会。与浙江省舟山市科技局签订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签约共同实施“达·舟”号特色健康产业科技和人才合作项目。牵头推进与四川大学战略合作事宜,达成科技合作项目25项。达州·通川(北京)创新中心、清华i-Space达州飞地等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相继落地。

  推进引智借力。常态化开展两院院士达州行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孟安明院士、郑绵平院士、张远航院士等受聘担任达州市第七届决策咨询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兆纪光电与北京工业大学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智勇教授团队合作共建“北京工业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目前全市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共有20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4人,外国专业人才(B类)16人。

  一系列合作项目的落地为我市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转化成果促发展

  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实施的“干法热压真空绝热板用芯材”项目,实现产能2500吨,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

  渠县宕府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调味黄花菜工艺技术的转化应用”项目,年市场销售量达到180万瓶,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

  四川川东电缆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新型8.7/10kV煤矿用移动金属屏蔽监视型橡套软电缆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909万元,利润174万元。

  ……

  良好的成绩,与我市坚持把“出成果、促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密切相关。

  我市深入推动《推进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地见效,出台《达州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达州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文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立项支持“物理精炼油脂脱臭技术成果应用”等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4亿元,预期实现产值近20亿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配合市科技局开展技术合同登记、中小型企业入库、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规上企业R&D填报、技术转移机构业务培训等相关工作。

  同时,成立达州市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建立达州科技成果线上登记备案库,有效推动成果评价、成果资源共享、区域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

  “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1项,表彰奖励市级科技进步奖81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4630万元,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深耕勤种,终获硕果。一串串数字,一项项荣誉,浸润着我市科技战线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夯实基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抓实干、攻坚破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韩淑予)

文章转自达州市人民政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