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渠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2-02-23
浏览次数:人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渠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勇破发展难题,战胜了追赶途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跨越奋进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过去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进程更快的五年。据预测,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543538万元,比2006年增长98.4%,年均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387万元,比2006年增长253.4%,年均增长28.7%;固定资产投资1175725万元,比2006年增长277.6%,年均增长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0976万元,比2006年增长135.4%,年均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6253元,比2006年增长100.1%,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0元,比2006年增长108.9%,年均增长15.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992万元,比2006年增长260.1%,年均增长52%;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33316万元,比2006年增长267.5%;民营经济增加值799553万元,比2006年增长135%,年均增长18.6%;招商引资556830万元,比2006年增长271%,年均增长38.8%。完成国有企业改制51户,安置职工8831人。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渠县支行和达州商业银行渠县支行。强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医药体制改革,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过去五年,是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更优的五年。工业主导地位初步建立,占GDP的比重为42.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发展到57户,比2006年增加24户。华蓥山电厂、华新水泥、川东水泥、川东铸石、富源矿产等骨干企业迅速崛起,龙门峡北矿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渠县。工业园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已入驻企业15家,列入省“1525”工程培育园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凸显,占GDP的比重为25.6%。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产,获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两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建立特色产业基地25.5万亩,建成畜牧养殖小区204个、规模养殖户1604户。培育龙头企业13家,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被表彰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服务业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为26.3%。创建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2个,改扩建乡镇集贸市场33个,培育年营业额超亿元的流通企业3个。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实现出口3776万美元。金融保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1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4.4亿元、贷款余额52.2亿元,保险机构实现总保费收入1.9亿元。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旅游收入27.4亿元。顺利完成万兴大酒店创四星、賨人谷景区创AAAA工作,成功举办达州市第五届乡村旅游节暨渠县首届賨人文化节。
  过去五年,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面貌变化更大的五年。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开工建设刘家拱桥水库,整治病险水库78座,解决37个场镇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中望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轮廓初现,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一等奖。城乡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建成县乡油路483公里、通村水泥路15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国道318线、省道营渠公路渠县段整治工程全面结束,賨人谷、马鞍山景区公路升级改造基本完成,望石路大修工程快速推进。渠江二桥主体工程完成80%,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设明显加快,渠江特大桥、华蓥山隧道等控制性工程顺利实施,襄渝二线、达成复线建成通车。城市公交车顺利开通,中心汽车客运站投入使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顺利完成渠城总规修编,已报省政府待批。基本完成乡镇规划修编、3个新农村综合体和61个聚居点规划编制任务。成功实施西区二期、东区一期、东区三期开发建设,中心城区面积由2.4平方公里拓展到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16万增长到23万,全县城镇化率达32.8%。先后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马鞍山生态园等重点市政工程。提高城市防洪功能,建成东西两岸堤防3.5公里。强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一等奖”。
  过去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民生民利保障更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县民生保障支出共计28.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21所,建成廉租住房1504套。整合扶贫资金5035万元,实施54个扶贫新村开发。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7.18和9.18特大洪灾,夺取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积极开展就业培训,五年共培训劳动力11.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894人。注重科技创新,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6个,申报国家专利107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2%。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资金47126万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造中小学危房41.7万平方米。纵深推进素质教育,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居全市前列。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群众文化、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三汇彩亭会、刘氏竹编工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誉名为“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4个、农家书屋37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5个。建成直播卫星“村村通”2672个点,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被评为“省人口计生数据质量信得过县”。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县医院急门诊大楼、外科大楼建设顺利推进,46个乡镇卫生院改建全面完成。2011年全县参加“新农合”109万人,参合率98.5%,119万人(次)先后受益。严格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过去五年,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发展局面更好的五年。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办结回复率均达100%。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整体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五年累计办结各类政务服务事项28.9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9%。“五五”普法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358个。加快“两所一庭”建设,11个公安派出所和60个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积极构建“大调解”体系,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刑事违法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强化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局面更加和谐。
  同时,监察、人事、审计、档案、统计、国调、气象、物价、外事、侨务、兵役、县志、保密、民宗、老龄、妇幼、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的不懈追求、五年的砥砺奋进、五年的追赶跨越,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渠县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社会事业所实现的每一点进步、城乡面貌所发生的每一点变化、人民群众所得到的每一点实惠,都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都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都是全县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渠部队、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渠县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渠县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渠县加快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渠县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更加喜人。我们真切感悟到,做好今后的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好中求快,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步;必须始终坚持勇于担当、敢于破难,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创先争优,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工业支撑乏力、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加快发展、追赶跨越面临较大压力,发展“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三是发展环境还不优,少数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效率和创业激情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日渐凸显,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发展展望
  今后五年,是我们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后发争先的提速期,更是我们砥砺奋进、闯关夺隘、再铸辉煌的关键期。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面临宝贵的机遇。全球经济趋暖复苏、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宏观环境。财政货币政策的微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政策的出台,为我们争取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撑。成渝经济区规划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治理、中央省市灾后重建政策倾斜,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十二五”发展思路的厘清、发展路径的明晰,更为我们工作的争先进位、发展的提速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奋力追赶跨越、建设幸福渠县”的总体思路,确立了把渠县建设成为“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川东经济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我们要立创先争优之志、鼓攻坚克难之劲、谋改革创新之策、走全面开放之路、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狠抓落实之效,绝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期待、历史的选择!
  ——奋战五年,让渠县的综合实力更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建设富强渠县。力争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31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2亿元。
  ——奋战五年,让渠县的发展活力更足。坚持科教优先发展,激活“第一资源”、激发创造热情、发展创新经济,建设创新渠县。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35%,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5万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5%。
  ——奋战五年,让渠县的城市品位更优。突出“两化”互动、放大同城效应、实现产城一体,建设魅力渠县。挖掘古賨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地域民俗风情,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力争到2015年,构建起中等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着力建设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形成“一主一副四支撑二十八基点”的城镇体系。
  ——奋战五年,让渠县的生态环境更美。持之以恒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渠县。力争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20%;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奋战五年,让渠县的幸福指数更高。奉行执政为民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建设幸福渠县。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65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35元。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07%以内。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鼓舞全县人民的拼搏斗志,增强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渠县”的发展主题,紧紧围绕“四大目标”,强力实施“两大战略”、全面推进“三大工程”,努力开创渠县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7%;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58亿元。
  一、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跨越发展动力  积极抓好项目谋划。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县等有利契机,研究好投资政策、把握好投资方向、谋划好重大项目。重点抓好渠江流域综合整治、灾后重建、民生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规划,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进入产业发展的“中心点”,挤入国家和省市的“大盘子”,形成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良好格局。
  积极抓好项目争引。坚持向上争项目、向外引资金,重点做好保障性住房、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渠江航道升级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围绕能源、建材、电子电器、食品加工等产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重点项目;突出重点区域招商,以成渝两地和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突出重点企业招商,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引进世界“五百强”和国内“五百强”企业。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跨越。
  积极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40个“县级领导挂包项目”和1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重点抓好南大梁高速公路渠县段、龙门峡北矿、刘家拱桥水库、南阳滩电站、渠江二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尽快开工北城快速通道、南城生命通道、电子电器产业园、华新水泥矿山工程、川东豪德商贸城等建设项目。以项目快速推进,确保投资快速增长。
  二、突出新型工业化,夯实“两化”互动发展基础  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石佛滩电站建设,纵深推进舵石鼓电站技改扩能。实施东城110KV、涌兴220KV变电站建设,支持华电新上2×60万KW循环硫化床项目。强力推进煤矿技改扩能,全面完成龙门峡北矿主体工程。深度开发盐卤、石膏、石灰石等优势资源,实施凌强5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改造富源矿产新型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培植壮大食品加工产业,支持琦鑫源、宕府王、八仙桥、润乾实业等企业做大做强。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块,引进发展电子电器、汽摩配等产业,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以“两化互动”为核心,完善工业园功能分区,推进工业园区和东城新区“无缝对接”,实现“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尽快完善工业园一期配套设施,强力推动二期工程,力争完成1200亩征地拆迁任务。加快“退城进园”和“引企入园”步伐,推进聚元药业、品信机械、华新包装、德铭电子、光亚电子、顺发科技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园区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把工业园区真正建设成“优势产业聚集区、名牌产品生产区、财税收入贡献区”。
  大力服务企业发展。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落实县电力公司与省水电集团的重组协议。实施中小企业“小巨人”和“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启动“酒乡醋庄”品牌再造工程,支持濛山天一酒业、汉碑酒业、三汇特醋上档升级。大力构建融资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力办好园区政务服务“小窗口”,积极开展入园企业“承揽式”服务。切实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壮大民营企业竞争能力。
  三、突出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切实抓好滨江城镇群建设。全面完成渠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认真做好北城新区、东城火车站片区、文峰山公园控详规划。围绕“一主一副四支撑二十八基点”的基本构架,扩大“主中心”,实现县城规模、功能“双提升”;扩增“副中心”,建设三汇西坪新城;扩展“四支撑”,打造城镇建设新“样板”;扩张“多基点”,构建生态滨江城镇集群。加快推进东区一期、三期和科华首座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惠民苑三期、四期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原华中片区、城郊粮站片区开发,力促鹏夏尚城、惠民苑五期加快建设。
  切实抓好畅通工程建设。积极做好支铁工作,加快推进巴达铁路建设,力争专列在土溪站停靠。加快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设,力争达营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全面完成国道318线、望石路改建工程,加速推进东城景观大道、北城快速通道、南城生命通道建设。全力实施国道318线生命通道、“渠汇”快速通道、賨人谷景区环线道路建设,完成临巴至东安、望江至清溪、渠城至李渡公路整治工程。强力推进渠江二桥建设,确保4月底主体工程完工。结合渠江流域综合整治,做好渠江航道升级、百节滩航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建成川东北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切实抓好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天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抚育幼林1.2万亩,义务植树120万株。大力开展城区“四绿”行动,抓好国道318线渠县段、渠城至李渡绿化工程,强力推进马鞍山生态公园、文峰山公园、賨人谷风景区生态建设。加快东城供水厂建设,启动渠城水厂泵站迁建工程。强化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完成“生态渠县”规划建设任务。
  切实推进城乡环境治理。继续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以“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为抓手,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力办好市第十二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实施渠城志远街风貌塑造,完成东桥头至李渡乡农房风貌整治。完善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机制,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认真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四、突出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壮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黄花、柑桔、生猪等特色产业。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合组织20个。大力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力促华西特驱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尽快落地,鼓励生猪规模化小区养殖。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万吨呷酒、万吨干制黄花、万吨特色火腿等生产线建设。实施农业品牌营销战略,延长优质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连片扶贫开发政策,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抓好李渡狮牌村、文崇谭坝村、报恩清河村3个新农村综合体和61个新村聚居点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整治病险水库4座,新建农村水泥路120公里,新建沼气池1500口,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强力推进刘家拱桥水库建设,启动白兔和大义水库前期工作。加快“1+6”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
  加快推进劳务开发。实施培训、输出、回引“三大工程”,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以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技人员培训等为载体,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年力争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输转劳动力39.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5亿元。
  五、突出服务多元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全面做大城乡市场。倾力打造北城商贸新区,尽快开工建设川东豪德商贸城、嘉隆购物广场、科华商业广场项目。引进沃尔玛、家乐福、新世纪、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档次。继续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做好新农村综合体和居民聚居点购物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志远家电一条街、兴盛美食一条街。充分利用“广交会”“西博会”“渝洽会”等平台,鼓励企业融入市场大循环,力争全年外贸出口900万美元。
  全面做活商贸物流。重视发展连锁、配送、家政、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用消费等新兴业态,注重培育汽车、旅游、文化、教育、健身等消费热点。着力发展会展经济和节会经济,积极办好迎春购物月和美食节,适时举办啤酒节、汽车展、房交会。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双百市场”等活动,抓好凯歌超市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流通网络,确保城乡市场健康发展。
  全面做靓精品旅游。编制完成全县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五大精品”旅游线,切实抓好賨人谷二期、城坝遗址、汉文化长廊等重点项目。围绕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县,努力变灾区为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力促刘氏竹编、三汇特醋、呷酒黄花等特色产品上档升级。加快推进龙华寺、賨人文化主题酒店建设,努力打造賨人文化旅游名片。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全力办好首届魅力宕渠特色文化旅游节。
  全面做好财税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积极研究财政政策,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支持。加大土地、国有闲置资产经营力度,广辟财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严格“三公”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创新“刚性预算+专项预算+绩效决算”的财政管理办法。强化金融部门激励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六、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积极发展科教事业。切实推进科技创新,力争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万平方米;加快渠江三小、县特殊学校等扩建步伐,新建城区校舍2万平方米,逐步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师德校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积极发展文体事业。科学规划文艺中心、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电影院。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新农村文艺演展基地。强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群众文化深入开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积极备战省十二届、市二届运动会,全力办好市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县九届运动会。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
  积极抓好人口卫生工作。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尽快启动县中医院门诊住院部综合楼建设,全面建成县医院外科大楼、急门诊综合大楼。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优生促进工程,确保全县出生人口控制在14500人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4%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积极促进民生保障。大力抓好就业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强化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全面落实各项医保政策。加快推进“阳光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落实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全面兑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力争集中供养率达45%。做好优抚安置“双拥”工作,巩固省双拥模范县成果。完成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健全减灾救灾应急机制。积极建设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力争创建全省敬老模范县。
  积极强化安全稳定。切实化解信访积案,维护信访秩序。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水陆交通、食品药品等专项治理,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贯彻《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快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大力实施“六五”普法,努力建设法治渠县。大力推进法律援助,不断完善“大调解”体系。强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社区基础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服务。
  七、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打造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县  切实提升恢复重建水平。借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经验,统筹抓好住房重建、基础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社会公共服务重建和精神重建工作。充分融合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川东民居风格,按照“一避二让三高”的原则,科学规划3个新农村综合体和61个新村聚居点,集中连片打造灾后重建5个示范片,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建设任务。
  切实强化配套设施建设。立足灾区发展实际,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规划。全面恢复灾区水电、光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路网、水网、电网、田网、气网”。按照“1+N”规划,在灾后重建点建设“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卫生计生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综治调解中心(警务室)、农家购物网点”等公共服务中心。加强社区物业管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整洁有序。积极推行灾区村组网格化管理,确保灾区治安良好、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增强灾区发展后劲。拓展救助渠道,妥善解决好受灾群众今冬明春生活困难,确保受灾群众“五有两不”。捆绑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发展生猪、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鼓励农户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土地,推行“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二次分红”的利益分配模式,变“输血式”重建为“造血式”重建。同时,积极开展灾民精神重建工作,引导灾区群众发扬抗洪救灾精神,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工作要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围绕求实、务实、落实,建设效能政府。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要求。坚定不移的治理乡镇干部“走读”,强力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务实创新不停滞、埋头苦干不折腾、敢于碰硬不怕难。坚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不留尾巴,说了就办、办就办好,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力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升位。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真正做到人人高效率、事事快节奏、件件求实效。
  围绕守责、负责、问责,建设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守责如守城、履责如履冰,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评估、决策听证公示、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努力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县。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进一步探索行政监察的新模式,真正做到履责必实、失责必究、问责必严。
  围绕为民、亲民、利民,建设服务政府。把人民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推进发展中,更多地关注民生;在加快建设中,更多地考虑民利;在强化管理中,更多地体恤民情。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拓展网上办事服务功能。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民生民利的重大事项,主动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意见,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真正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举措应民而出、工程设施为民而建。
  围绕心净、手净、事净,建设廉洁政府。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准则。坚持廉洁干事、干净干事,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和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集中采购等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重拳打击“乱作为”、彻底根治“不作为”、坚决纠正“慢作为”,从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真正做到筑牢思想防线、坚守道德底线、不越法规红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神圣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人民的重托鞭策着我们、美好的前景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渠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创业激情、更加团结和谐的干事氛围、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四大目标”、加快建设幸福渠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