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旅融合发展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渠县文旅局
发布日期:2022-06-01
浏览次数:人次

  近年来,为推动农业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渠县依托农业、旅游资源,聚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网红)村,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突出乡村“灵魂”,做好选育试点文章

  (一)考察学习,汲取经验由县级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陕西西安、咸阳等地,实地考察白鹿原f白鹿仓、袁家村等特色“网红村”建设情况,学习了其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先进做法和经验,并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渠县农旅融合示范(网红)村建设规划建议方案》。

  (二)实地走访,摸清底数。以中国汉阙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竹编之乡、中国黄花之乡等7张国家级名片为脉络,依托文旅资源普查行动,全面梳理我县乡村文化、项目、产业等资源禀赋,以无记名投票加权计分的方式,票选出了示范村推荐名单,为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奠定了基础。

  (三)高位统筹,规划先行。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统筹的领导小组,专班推进农旅融合示范(网红)村建设。按照示范打造一批、联创共建一批、业主培育一批”的建设模式,计划投资5亿元,实现农旅融合示范(网红)村建设全域覆盖。目前,渠南大山社区、三汇重石村、定远团寨村、万寿灵感社区等11个农旅融合示范(网红)村的规划设计已编制完成。

  二、织密产业“纽带”,扩大带动保障效应

  (一)壮大集体经济。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实行“政府+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向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和精品餐饮,打造精品“网红村”,形成农旅融合特色旅游线路。今年“五一”期间,红盘花乡、賨花寨等“网红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7.17万人次,同比增长28.3%;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15亿元,同比增长29.1%

  (二)带动就业增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美丽乡村等载体,打造一批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体验、观光、旅游、康养等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3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9家,发展民宿经营户29家。县域内农旅产业带动就业上万人,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激发内生动力。鼓励有能力的农户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各“网红”村和龙头企业联合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让农民群体真正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近年来,渠县农民丰收节、蜂糖李采摘节、油菜花节等一大批乡村旅游节会持续开展,累计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消费潜力。

  三、推动农业“蝶变”,提升农旅融合深度

  (一)推进产区变景区。围绕构建2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粮油、黄花、花椒、柑桔、柠檬、茶叶等产业,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7个。按照乡村景区景点标准,对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进行提档升级,配套建设游步道、观景平台、特色旅游标识、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农业产区向旅游景区的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成秀岭春天、红盘花乡、賨花寨、时光小筑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23个。

  (二)推进田园变公园。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四清四美”“五大行动”为抓手和载体,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创建,加大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建成省级传统村落2个、“美丽四川 f宜居乡村”2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2.7%。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工作思路,建成渠南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秀岭春天等省级农业主题公园2个,打造“稻之源”现代农业主题公园1个,真正让闲置的田园变成了游乐的公园。

  (三)推进产品变商品。聚焦农产品加工转化关键环节,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渠县黄花、蜂糖李、柠檬、柑橘等传统产业积极对接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产业结构更优、产业链条更长、产品附加值更高。截至目前,全县已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研发“四季黄花”、渠县广柑酒等系列旅游商品60个。

  审核:刘一鸣;撰稿:袁东川;上传: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