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打赢脱贫奔康攻坚战,建设幸福美丽新渠县”总体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创新“四四二”攻坚,“九比九看”问效,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工作成效
2017年向上争取到位财政专项扶贫移民资金9891万元(其中扶贫资金8639万元、移民资金1252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完成38个贫困村退出,2.3万人脱贫,易地扶贫搬迁3022户、9176人。迄今,共完成57个贫困村退出,9048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2.1%降至4.48%;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7个,搬迁入住18346人,占“十三五”计划的59.64%。先后承办全国、省、市现场会6次并作交流发言,特别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受到中央领导汪洋同志的充分肯定,并荣获省、市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
(一)编制脱贫攻坚规划。一是编制项目规划。对接上级部署,细化目标任务,编制完成《渠县22个专项扶贫项目规划》和《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规划》,指导做好村规划、户计划,制定年度增收目标和帮扶措施。二是制发年度工作方案。制定并下发了《2017年渠县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方案》、《渠县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方案》,将全县划分为27个“战区”,1名县领导负责一个战区,层层签订“军令状”,明确作战阵地、任务和职责,形成“总部统揽、分区作战、乡镇攻坚”的“1+N”模式。
(二)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一是精准识别“回头查”“回头改”。坚持“村组最穷、乡镇把关、县级审核、群众公认”的原则,通过“两会两公告一走访”,进院入户“一看房、二看粮”,逐一核算人均收入。并组织房管、人社、车管等部门,对贫困人口购车购房、经商办企业等信息比对,查找疑点信息数据,“点球”反馈乡镇核查,确保贫困对象识别绝对精准。二是稳定脱贫“回头看”“回头帮”,逐户、逐村、逐项核查甄别,列出“问题清单”发“点球”,抓实后续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了返贫现象发生。三是择优选派帮扶力量,对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353名,从县级部门择优选派帮扶干部568名驻村蹲点帮扶,15350名财政供养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对706个贫困儿童开展爱心帮扶。每月两轮全覆盖走访联系,为67000名贫困群众圆梦“微心愿”。四是对口结对帮扶。统筹12个省、市部门(单位)、138个县级部门(单位)对口帮扶力量,明确1名县级领导和一个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存在的困难问题,累计落实帮扶项目39个、资金2.12亿元,修路215公里,建桥4座,建房39户,新建(整治)山坪塘87口。
(三)创新脱贫攻坚举措。一是打好“四大”战役。①基础设施攻坚战役。出台涉农资金整合规划方案,精准绘制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高效推进。完善统筹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监管,做到阳光晒帐、廉洁扶贫。今年,共实施项目390余个,硬化公路654公里,新建(扩建)文化室57个,卫生室173个,通信网络达标建设41个,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②产业培育攻坚战役。优化“支部+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贫困户”“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专合社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返乡创业、以城带乡、农旅融合、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等五型带动,形成“5+1”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覆盖全县45个乡镇395个村。今年,发展特色产业16.86万亩,带动贫困户10051户,人均增收1155元,激活38个退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突破1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③就业扶贫攻坚战役。引导邦基国际、乐仕达电子等生态环保产业,在万寿乡天马、板桥乡新糖等村社建立“扶贫车间”27个,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人均月收入2000—4000元,实现“工厂进农村、就业在家门、工农两不误、脱贫早致富”目标。积极对接县内职业学校、成都机电工程学校等职业院校,年均分批培训贫困人口20000余人次,6000人持证应聘新岗位,5000余人成为职业农民,带动4.3万人就业脱贫。④易地搬迁攻坚战役。坚持“三管齐下、三个配套、三业并举、三气贯通”解决项目推进、生活宜居、稳定脱贫、风气形成等问题。创建“六民”监督管理机制和驻点对标质检两大机制,确保质量优良、施工安全、干部廉洁。今年,建成安置点64个,9176人搬迁入住,五改一整治农房4270户,同步打响农村土坯房歼灭战。二是推进脱贫攻坚“四大”行动。①铁军扶贫。481名退役军人结对帮扶贫困乡镇、贫困村,115人担任村第一书记、形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扶贫铁军”,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评价为“延续了退伍不褪色的红色基因”。②社会扶贫。持续开展“六个一”(认修一条路、认建一座桥、认挖一口塘、认盖一户房、认助一个娃、认发展一片产业)公益活动,累计接受认捐认助6.3亿元。同步开展“10.17”“百十万千”等活动,2000名乡友对接贫困村、贫困户,投资项目140个、资金48.1亿元。③巾帼扶贫。以白蜡村“妈妈家”为示范,实施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电商服务四大“巾帼脱贫”工程,帮助1500余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创业梦,提拔重用巾帼脱贫英雄23名。④电商扶贫。推行“电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电商+村党支部+贫困户”模式,建成228个村级服务点,网点252家,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商直通、增收脱贫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交易额实现5.4亿元(农特产品2.77亿元),带动1.5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26元。三是开展脱贫攻坚“两大”活动。①“互联网+党建引领”活动。建立“网络党小组”、开通“党建微博微信”公众号、实施“微信社区”计划等举措,突出网络引领;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微博等传递正能量,突出政策引领;遴选10名脱贫光荣户巡回报告,突出“榜样引领”;建设奋进墙,组织脱贫攻坚有奖竞赛,突出文化引领;优化手机APP代办服务,实现城乡居民办事不出户,突出服务引领;把支部建在扶贫基地、产业园区、车间工区,突出政治引领,激发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主动脱贫。②“政策大宣讲 群众大走访”活动。印发工作手册和墙画挂历等宣传资料6万余份,举办脱贫攻坚政策知识测试,万名干部闭卷“大考”。每月两轮贫困群众全覆盖走访搜集困难和诉求,梦圆7600余个“微心愿”。试点推行政策宣讲员、帮扶责任人“双查双找”返贫风险和政策落实盲区,同步优化帮扶措施、加大帮扶管控。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微博等开展政策法规解读、农业技术培训、感恩励志教育,激发主动脱贫的意愿和斗志。四是“九比九看”问效。①现场比拼。坚持每季一大考、每月一小考,“季考”“月考”双考双推,按季度、分片区召开“九比九看”现场推进会,乡村两级现场晒账、现场打分、综合排名。乡镇党委书记现场汇报,不看展板、不拿稿子,同步抽考乡镇长、帮扶干部,让人人有压力、个个“比学超”。②模拟评估。组建三方模拟评估组,参照国考、省考标准和方式,按季度对已脱贫户、减贫对象和非贫困户,进行“户户敲门、人人考问”模拟评估。调查结果现场排名、大会通报,点对点责令整改。③电话抽查。组织专人对贫困户、帮扶部门、驻村帮扶力量进行全天候电话抽查,“点球”整改问题,双向倒逼落实责任、推进工作。通过“九比九看”问责问效,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有集体经济,户户有致富门路。
(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是2.3万贫困人口如期减贫。2.3万拟脱贫人口,均有安全住房,无因贫辍学适龄儿童,新农合参合率、安全饮水达标率、安全用电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300元。实现了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二是38个贫困村顺利退出。整合交通、水利等涉农资金2.5亿元,通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突破6元;村村有达标卫生室、文化室,有宽带网络。
(五)健全脱贫攻坚机制。一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制定实施《渠县涉农资金项目整合方案》,将涉农资金全部整合到贫困村,同步完善统筹管理平台,实施交叉审计机制,强化过程监管,做到阳光晒帐、廉洁扶贫。对当年拟退出贫困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和工作经费5万元。县级财政设立“四个基金”,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22亿元,确保发展有资金、增收有保障。二是健全集聚攻坚机制。开展“百企帮百村助万户”活动,回引“天下渠商”助力脱贫攻坚。向贫困户达2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增派353名第一书记,同等安排帮扶工作。实施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电商服务四大“巾帼脱贫”工程,帮助1500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创业梦。三是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分村建立贫困户“六有一超”、已脱贫户“回头看、回头帮”、非贫困户困难群众帮扶“三本台账”,采取定期监测与日常监测相结合,每季度县脱领办通过抽查、普查开展定期监测,对有返贫风险的及时帮扶和救助。村党支部通过经常回访开展日常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逐级报告,县乡统筹协调解决。四是健全分级预警机制。县脱领办设立扶贫举报电话,对来电反映问题实名登记、分类处理,对已脱贫村、已脱贫户建立“红黄应急预警”机制。对信访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动态监测发现问题突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户数比例达总户数5%的脱贫村实行红牌警示,工作组进驻解剖、限期整改。对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处理不及时、返贫致贫风险户数比例达总户数3%的村亮黄牌,所在乡镇和帮扶部门限期整改。五是健全问题督办机制。针对省、市脱贫攻坚考核评估反馈、综合暗访和扶贫资金交叉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任务、责任、措施“四张清单”,建立整改台账,确保整改实效。整合“两办”督查力量,组建专班定向重点巡查督导,定期向县委常委会汇报整改落实情况。六是健全激励问责机制。对当年脱贫的贫困人口,给予500元/人以奖代补金,退出贫困村给予20万元产业发展金,帮扶单位和乡镇各奖10万元用于帮扶工作。电视台设“光荣榜”,对先进典型授予“流动红旗”,记入“功劳簿”,作为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省市县表彰125个先进集体、520名优秀干部,18名第一书记提拔为副科级领导,34名副科级帮扶干部提拔为科级正职。同时,对反面典型给予“黄牌警告”,公开曝光。先后发出问责通报12期,对5名乡镇部门主要领导给予组织处理,对15名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切实做到以“问责到位”促“履职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进度缓慢。目前,仍有少数2017年退出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未完工。主要是因为入秋后雨水太多和7月环保检查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施工成本太高,一些项目启动困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道路建设按25万元/公里补助,资金缺口大。
(二)档案资料不规范。明白卡更新不及时,明白卡、帮扶手册和扶贫手册填写内容填写不准确,不规范;“六个一批”分类不准,帮扶计划内容不实,落实情况不明;明白卡、户口本、扶贫手册与国家子系统信息不一致。
(三)信访量集聚上升。由于个别地方精准识别不到位,个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不准,有的争当贫困户,有的基层干部答复贫困群众信访方法简单,导致信访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共接待群众信访360人次,较去年增长257%。
(四)群众内生动力不强。对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够,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个别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还存在环境卫生差、生活习惯不好的现象。
(五)群众认可度不高。由于低保“清零”的间接影响、精准识别“回头查”造成的直接影响,部分群众因其眼前利益,从而产生了不理解不支持工作的消极情绪,增加了做群众“满意度”工作的难度。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抓弥补,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一)加快项目实施。抢抓最后一个月时间,加快部分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道路建设、水利设施项目实施进度;县财政对财政专项扶贫项目道路建设按6-8万元/公里及时足额补助到位,确保12月30日前全面完工,迎接省考核评估。
(二)完善档案资料。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资料清单删繁就简工作的通知》(川脱贫办发〔2017〕51号)文件要求,做好村级资料、贫困户公共资料和入户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规范、整齐。及时更新国家子系统、省“六有”大数据平台、明白卡贫困户数据信息,做到户口本、身份证、明白卡、一卡通与子系统一致。
(三)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严格按照国扶办和省脱贫办要求,对照时间节点做好2017年动态管理工作,做实精准识别,实行精准识别常态化管理,做到“应纳尽纳、应录尽录、应扶尽扶”,减少贫困群众上访。
(四)提升贫困群众认可度。持续抓好贫困村“5+2+1”、非贫困村“3+1”驻村帮扶工作;着力解决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问题,持续巩固精准脱贫成效。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从而提高群众满意度。
(五)筹备好目标考核评估工作。对照党政目标考核和三方评估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和完善,做好脱贫攻坚痕迹管理,记录好扶贫资金使用、项目收益、脱贫进度、贫困户增收等情况,做到所有资料经得起查、经得住看、经得过推敲,确保“硬件”达标、“软件”齐备。22个专项扶贫部门要积极与省、市对口部门对接,力争各行业部门考核在全省对应系统中都名列前茅。
(六)谋划好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围绕2018年计划摘帽、退出、脱贫的目标任务,早启动、早实施。按照“多个渠道饮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精准对接贫困退出目标,拟定项目“需求清单”,及时制定项目资金整合方案(12月底前完成);按照资金整合“四个一律”要求,22个专项部门要把2019年、2020年的项目资金纳入到2018年统一整合,确保资金足额到位;按照贫困退出验收时间要求,所有项目在2018年7月30日以前必须全面实施结束,因此,能招标的项目要尽快招标,不能招标的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统一实施,确保贫困县摘帽“三有”、贫困村退出“五有”全部达标。
四、2018年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2018年,我们将对照国标省标,盯准7345(73个贫困村退出、45000人脱贫),开展五查六度(五查:领导督查、部门互查、乡镇自查、电话抽查、评估检查。六度:识别的精准度、政策的知晓度、收入的认可度、帮扶的满意度、脱贫的巩固度、档案的规范度),拼命完成任务。
(二)目标任务。一是贫困县摘帽。做到乡乡有达标卫生院、有标准便民服务中心、有达标中心校,完成整县摘帽计划。二是贫困村退出。对标“五有一低”贫困村退出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完成省下达的73个贫困村退出计划。三是贫困人口减贫。按照“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要求,细化分解省、市指标体系,完成省下达的4.53万贫困人口脱贫计划。
(三)工作重点。一是打好基础建设大会战。对照贫困县“摘帽”标准,整合资金,开展“乡三有达标大会战”“路水电通讯‘四网’大会战”。本月全面开工,奋战300天完成19所乡镇中心校、23所乡镇卫生院、37个便民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新建道路460公里,便民路763公里,入户水井2461口,集中供水61处,山坪塘、蓄水池等水利设施770处。同步建成村党群服务中心43个,卫生室、文化室52个,实现硬件全达标。二是打好人居环境攻坚战。采取“一搬迁”“一改造”“一歼灭”的“三个一”模式,完成1597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6102户危旧房改造、1800余户土坯房、穿斗房改造任务。对4100户实行“五改一整治”。同时按照“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要求整治好户居环境。三是打好产业就业实体战。优化“支部+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贫困户”“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专合社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抓好“5+1”产业提质升级,用好产业扶持基金盘活贫困村集体经济。继续在全县推广新建生态环保“扶贫车间”力增实现5000名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力引导培育职业农民。实现“三业并举”“三职并重”的增收致富新局面。四是打好新风倡树持久战。坚持智志双扶、贫愚同治,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引领、榜样引领、法纪引领、文明创建、奖补激励,让勤劳自强、敬老孝老、诚信友善、讲究卫生、和睦邻里蔚然成风。五是打好“九比九看”主题战。以“九比九看”为载体,以“基础建设+”为主题,两月一拉练,现场大练兵,背靠背打分,现兑现问效。搞得好的经验交流发言,搞得差的大会检讨、电视曝光,看出成绩、比出差距、练出实效。六是打好“摘帽”迎检大决战。像高考“三诊”考试那样,对帮扶情况、收入算账、基础建设等进行三次以上评估核查。推行领导督查、部门核查、乡镇自查、电话抽查、老干部巡查等“五查”模式查找问题、传导压力。开展干部连心“5+1”帮扶,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增进认同,加深感情,确保识别精准度、政策知晓度、收入认可度、帮扶满意度、脱贫巩固度、档案规范度全面提升,确保顺利摘掉“贫困县”帽子。
(四)工作措施。一是围绕六度开展五查。①领导督查。采取由县级片区领导牵头,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带队,组织县脱领办、县直工委、县推进办、县以工代赈办、县帮扶办等单位,每月一次对各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全覆盖督查。督查结果由县委督查室进行通报。②部门核查。由县纪委、县两办牵头,组织县脱领办,组织县教科局、县卫计局、县政务中心、县农办、县交运局、县文广新局、县经信局、县国调队、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对乡“三有”、村“五有”、户“六有”达标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按月上报脱领办作战室,每月更新作战室大平台数据。对工作完成较好的乡镇给予流动小红旗,对工作完成较差的乡镇给予黄旗警告。③乡镇自查。由各乡镇主要领导牵头,组织乡镇所属部门、村支两委、村第一书、贫困村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每月一次对本辖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并建立问题台账和整改台账,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对已整改的问题实行登记销号,确保本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④电话调查。由县推进办牵头,组织县级帮扶干部,每季度一次对全县60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结对帮扶干部进行电话调查,全面了解贫困户“六有一高”达标情况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了解贫困群众对帮扶干部和帮扶措施的认可度,并针对电话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整改。⑤评估调查。由县脱领办牵头,组织全县近两年引进的硕博人才和招考的事业单位人员,每季度一次对全县60个乡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准确率、贫困村“5+2+1”帮扶力量群众满意度、贫困户帮扶措施群众满意度及贫困退出程序,进村入户进行评估调查。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由县脱领办汇总后点对点反馈给各乡镇加以整改,县脱领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导。二是优化现场会比拼方式。由县推进办牵头,采取查阅乡镇档案资料、查看乡镇“三有一低”达标情况的方式,分季度在60个乡镇召开现场推进会;再由县级片区领导牵头,采取查阅村、户档案资料、查看村“五有一低”和户“六有一高”达标情况、进村入户调查的方式,分季度在该片区计划退出贫困村召开现场推进会。三是健全保障投入机制。全年计划投入(整合)资金9亿元,用于“乡三有”“村五有”“户六有”达标建设,设立5000万元“奖补金”,奖补当年脱贫户、退出贫困村、帮扶单位和所涉乡镇。四是健全激励问责机制。围绕脱贫攻坚调兵遣将,在一线提拔重用干部,在县电视台设“光荣榜”和“曝光台”,做得好的授予流动红旗,做得差的给予黄牌警告,真正以“问责到位”促“履职到位”,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审核领导:张渠伟,上传人: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