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渠县2023年慢性病及社会因素调查报告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02
浏览次数:人次

达州市渠县2023年慢性病及社会因素调查


  为摸清我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政策、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开展了社区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工作和慢性病管理日常监测工作,并据此形成《达州市渠县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一、死因监测

  据统计2022年渠县报告的死亡个案中,第二类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数最多,占全部死亡数的93.50%;第三类疾病(伤害)居第2位,占4.41%;第一类疾病(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病)居第3位,占1.6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为880.37/10万,伤害的死亡率为41/52/10万,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病的死亡率为15.86/10万。

  主要疾病前五位死因顺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及消化系统疾病,报告死亡数分别占总死亡数的24.42%22.27%21.43%16.33%4.34%

  二、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一)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情况:渠县2022年共报告心脑血管发病人数6465例,报告发病率为503.59/10万,标化率307.34/10万。各病种中,脑卒中发病率为392.51/10万最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79.69/10万次之,心绞痛发病率为21.50/10万,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9.89/10万。

  (二)恶性肿瘤发病情况2022渠县共登记报告恶性肿瘤发病2810例,发病率为218.88/10万,标化率为132.25/10万。

  ()高血压患病情况渠县18岁以上居民总体高血压患病率为23.03%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5.69%

  ()糖尿病患病情况渠县18岁以上居民总体糖尿病患病率为9.64%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9%

  ()血脂异常患病率渠县18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9.03%

  三、影响居民健康的行为及危险因素

  (一)膳食情况

  2023年渠县18岁以上居民人均每天薯类、水产品、奶及奶制品、蛋类、蔬菜类、水果类食物摄入量均为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标准,畜禽肉类轻微超过推荐标准。

  (二)身体活动情况

  2023年渠县18岁及以上居民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为70.21%,参加锻炼的被调查人群中,平均一周锻炼3次及以上并且持续30分钟及以上的人群比例达62.98%。以步行、慢跑或太极拳等健身活动的居民最多,占91.40%

  (三)吸烟饮酒情况

  2023年渠县18岁以上居民吸烟率为17.12%其中成年男性吸烟率为35.72%;其中45-64岁年龄组吸烟率高于18-44岁年龄组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被调查吸烟人群中,平均每天吸烟量为14.96±8.77支,每天吸烟量在20支及以上的占总吸烟人群的45.24%

  2023年渠县18岁以上居民饮酒率为13.18%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成年人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在被调查饮酒人群中,每日饮酒量超过标准的占53.2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在不同年龄组中,45-64岁与65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饮酒量超标率高于18-44岁人群。

  四、整体结论

  (慢性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种2022我县死因监测结果显示,位于死因顺位前位的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主要慢性病死因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4.45%。从患病和死亡情况来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威胁渠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同时也给居民到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慢性病高危人群数量巨大。调查发现,渠县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比例为33.01%,即被调查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超重,腹性肥胖率为27.72%,即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中心性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率达40.17%,即每5个人中就有2人的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状态,按渠县18岁及以上人口比例84.21%计算,全县目前高血压高危人群总数约43.06万,空腹血糖受损率为9.16%,即全县18岁及以上人群目前约有9.82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症状。现有的慢性病高危人群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潜在患者队伍,加上目前没有被发现的已患病者,对渠县慢性病发现及干预工作形成巨大的挑战。

  (三)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饮食不合理、吸烟饮酒、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仍是我居民患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居民人均每天畜禽肉类食用量高于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但是水产品远低于推荐摄入量,蔬菜水果摄入量远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被调查人群饮食习惯以多肉少菜少水果为主。奶制品摄入严重不足,不吃奶及奶制品的占比33.89%。食用烟熏肉类的有79.34%、食用泡菜咸菜的有42.71%,不良饮食行为现象普遍。给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

  五、防控策略

  (一)倡导健康生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1.加强健康知识传播。定期发布健康核心信息,制定符合不同人群特点的针对性健康教育计划,多形式、多渠道科学普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方面的健康相关知识,深化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2.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引导全民形成正确健康观和生活行为方式。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学校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等健康行为方式教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等养生健身法。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开发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产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3.强化危险因素控制。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行无烟社区、无烟学校、无烟单位、无烟家庭创建,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加强烟酒生产与销售监管。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广泛宣传适合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推进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推行营养标签,引导企业生产销售、消费者科学选择营养健康食品。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运动健身场所,提高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推进城市社区形成15分钟健身圈。

  (二)强化健康管理,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

  1.加强慢性病监测及筛查。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慢阻肺患者的规范管理。逐步扩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面,促进癌症、慢阻肺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提高癌症、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

  2.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戒烟咨询热线、心理健康热线,引导公众科学戒烟。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质量和动态使用率,充分利用健康体检结果,为患者、高风险人群和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加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口腔疾病、心理健康的指导、干预和健康管理,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功能性健康。

  3.提供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全程管理服务。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分级诊疗。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

  4.加强老年人管理。普及老年健康教育科普知识,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加强老年预防保健,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

  (三)推进医防协同,全面筑牢防控体系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等工作融合开展。逐步整合单病种、单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健全死因监测报告制度,全面规范开展全人群死亡原因登记,提高报告质量。按照国家、省和市相关要求规范开展肿瘤登记工作。建立区域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定期发布人群健康状况相关信息。强化对信息的分析、研究与运用,为慢性病防治相关政策制定和措施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服务。按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建设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主要模式和内容。

  拟稿:杨合军,核稿:熊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