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渠县面对艰巨的攻坚任务,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全力确保脱贫质量,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推行“三个”办法,全域统筹攻坚。一是推行现场比拼法,确保攻坚有力。每两月召开一次“九比九看”现场推进会,随机抽村、分组核查,乡镇党委书记现场汇报,乡村两级现场验靶、当面交账,现场打分、综合排名,全方位让干部群众比精准识别、看资料完善,比基础设施、看条件改变,比产业发展、看增收致富,比医疗教育、看就医就读,比保障兜底、看政策落实,比社会帮扶、看认助认捐,比服务群众、看基层党建,比村容村貌、看环境卫生,比典型经验、看总结提炼。同时,暗访拍摄并大会上播放“聚焦脱贫攻坚、直击一线问题”专题片,真正拼出汗水、考问灵魂。二是推行责任倒逼法,确保责任落实。县级领导挂包到乡镇、部门承包到村、干部帮扶到户,领导干部、驻村工作组和帮扶责任人的扶贫成效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级晋升、职称评定挂钩,层层签订责任书、个个肩上压担子。举办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万名干部闭卷“大考”,倒逼干部牢记相关政策、帮扶措施和奖惩措施。对照国评省检标准随机抽村,组建16支调查小分队常态化对已脱贫户、减贫对象和非贫困户,户户敲门、人人见面,“点对点”整改问题,“双向挂钩”倒逼责任落实。三是推行战区作战法,确保务实高效。战区统领、集团攻坚。制发“兵团作战”方案,将全县划分为27个“战区”,1名县级领导负责一个战区,明确作战阵地、任务和职责,形成“总部统揽、分区作战、乡镇攻坚”的“1+N”模式。总部靠前、立体指挥。运用“互联网+”,建立战区、乡、村三级作战微信群,及时传递政策、部署工作、掌握动态、交流经验,乡镇同步成立攻坚办、作战室,台账管理、制度上墙、挂图作战,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协同机制。同时,细化目标、稳扎稳打,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22个行业扶贫规划,指导483个村做好村规划、户计划,制定年度增收目标和帮扶措施,精准绘制“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高效推进。
二、创新“四种”模式,合力攻坚拔寨。一是创新“五个三”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坚持三管齐下,即:管规划、管“四线”、管程序;坚持三个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环保措施配套;坚持三业并举,即:发展特色产业、帮助上岗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坚持三治齐推,即:健全制度强自治、协调各方强共治、搭建平台强参治;坚持三气贯通,即:示范引领“提志气”、技能培训“壮底气”、系列活动“扬正气”,全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二是创新“铁军”攻坚模式。成立退役军人“综合党委”,强化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忠诚执着、敢打敢拼”的优秀品质,择优选派186名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到任务最重的贫困村啃“最硬的骨头”;创办“老兵创业扶贫之家”,吸纳涉及复退军人49名,新建“老兵创业扶贫”基地12个,认捐认助发展产业5万余亩,覆盖9个贫困村、解决贫困户就业2806人,人平增收3500元。三是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在130个贫困村全覆盖发展农村电商,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点对点帮扶”,电商服务站站长在淘宝、一亩田等开设网店,并与贫困户签订脱贫承诺书、联系卡,形成“一店助多户”、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商直通、增收脱贫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四是创新社会扶贫模式。扎实开展“六个一”爱心扶贫公益活动,即:认修一条路、认建一座桥、认挖一口塘、认盖一户房、认发展一片产业、认资助一个贫困孩子,大力动员各方力量,汇聚攻坚合力。截至7月,累计接受社会捐助7.2亿元投入脱贫攻坚,修路333公里,建桥18座,建山坪塘206口,建房137座,发展种植业9.1万亩、养殖业34.5万只(头),资助孩子1746个。同时,依托10.17“万企帮万村”“天下渠商一家亲”和“百十万千”等活动,2000余名乡友回乡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项目140个、资金48.1亿元。
三、优化“五大”机制,提升脱贫质量。一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出台扶贫资金管理、项目申报、档案管理等五项制度,对标整合涉农资金17.5亿元,通过招投标定向实施项目1997个、整村推进项目73个;建立小额信贷风险四个基金,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22亿元;定向委派贫困村驻村纪检员130个,聘请群众义务监督员90个,完善统筹管理平台,实施交叉审计和专项检查,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监管体系,确保阳光扶贫、廉洁扶贫。二是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邦基国际服饰设计公司、四川乐仕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贫困村建“扶贫车间”27个,8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奔康步伐;全域推行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折股量化”机制,将财政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入股种养殖实体,从盛产期开始,分10年每年按形成经营性资产总额的10%分红,以2:3:5比例分配给贫困户、村集体和所有村民,贫困户实现多重受益,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三是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坚持把优质资源、重要力量和工作制度向扶贫集中,一月一个无会周、一周两天无会日,让干部心无旁骛抓脱贫;扎实开展“干群一家亲”,将每月的第二周星期三固定为“帮扶日”,23093名公职人员“结对联亲”47065户贫困户;严格落实“十包”帮扶责任,即:包摸清情况、完善措施、过程跟踪、户档规范、户居环境、政策宣讲、引导就医就读就业、红白喜事张罗、急难帮扶、群众认可;帮助群众实现“八个一”,即:一个整洁庭院、一套实用家具、一个干净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条硬化入户道路、一门实用技术、一条增收路子、一种健康文体爱好,用真情帮扶获得群众真心认可。四是强化核心引领机制。以组织做堡垒、党员当先锋,创新实施“463”基层党建工程,提升组织办、育强主心骨、锻造先锋队;全域开展“政策大宣讲?群众大走访”活动,引导群众带头当好政策明白人、致富领路人、风气引领人,自觉破除“安贫乐穷”和“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奔康的志气和底气;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创新推行“奖荣誉树典型、奖物资促自觉、奖优先激活力、群众差评提动力”的三奖一评活动,实行积分管理,激发参与热情,广泛宣传脱贫政策、讲好脱贫故事,解开群众政策上的“疑点”、疏通感情上的“堵点”、攻破奔康路上的“难点”,引导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五是健全激励问责机制。注重激励关怀,实施扶贫干部“五项暖心工程”,对扶贫干部开展全面体检、心理疏导;建立干部“关爱基金”,全覆盖走访干部家庭,让干部在组织的关心关爱下,全身心投身脱贫主战场;强化督查问责,抽调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优秀年轻干部60名组成10个督战队,进村入户开展“五查”行动,干得好“给旗帜、给帽子、给票子、给位置”,干得差大会检讨、黄牌警告,公开曝光。先后发出问责通报12期,对6名乡镇部门主要领导给予组织处理,对15名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创新开展“督查后督查”,对督查工作不实不准的,责加一等、顶格处理,“铁石心肠”执行“铁的纪律”。(审核:陈润明 上传: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