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进一步健全我县非遗名录体系建设,2022年以来,我局启动了渠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在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根据项目价值、推荐条件,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第四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10项。
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公众监督,现将第四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月5日至2023年1月9日。公示期间,若有异议,请致电反馈意见。
受理单位: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联系人:张春梅
联系电话:0818-7322385
通讯地址:渠县渠江镇半边街34-1号
邮政编码:635200
特此通告。
附件:拟列入第四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渠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3年1月5日
附件:拟列入第四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拟列入第四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1.项目名称:龙凤草编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龙凤镇属浅山丘陵区,麦草丰、梗质优,祖祖辈辈有“编编子”传统,把麦梗编成草编,将草编加工成草帽,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按照“支部协会编织户”的运行模式,由单一的草编产品发展成草编产业,龙凤镇走出了一条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富民之路,被誉为“川东草编之乡”。
目前全镇有草帽厂30家,其中草编小微企业园10家。厂房面积15000平方米。草帽编织机330台,压模机和其它辅助机械360台。固定资产350万元,流动资金2100万元。年产草帽380万顶,年产值3000万元,年利润600万元。
全镇有草编专业户300余户,带动失业待业妇女、残疾妇女及喜爱手工编织技艺的妇女群体3000多人就业,编编子收入超1000万元,龙凤人民用双手编织出了幸福生活,用智慧开辟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龙凤牌”草帽质量优、销路广。除订单销售万源、达州、广安、平昌、河北、湖南、陕西、贵州、广西、甘肃、重庆等省市县(区)外,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目前,龙凤镇党委、政府立足长远,精心规划,让“小草帽”写出“大文章”,把“小草帽”做成“大产业”。加大龙凤草帽产业的宣传力度,谱曲草帽歌,举办草帽节,配套生产提篮、枕套、草杯套、垫子等精深草编工艺品,把草编技艺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把龙凤建设成为“川东草编之乡”,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凸显更大作为。
2.项目名称:渠县古今香大刀圆子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渠县古今香餐饮文化有限公司保护的“古今香大刀圆子”这一传统技艺,是宕渠上北路三汇、土溪、流溪等乡镇大小酒席必上的一道名菜,许多家庭都能自己制作,由于生活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工序复杂,更多人愿意做肉丸子,而不再做大刀圆子了。古今香为了不让这一传统美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严格按照传统手艺流程,再不断改良精进,传承着这一道传统美食,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品尝到这一道美食。
此菜是古今香创始人张全文之曾祖父张光武始创于民国年间,经第二代传承人张明海,第三代传承人张清祥代代传承下来。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历史的味道却逐步淡出舞台。第四代传承人张全文先生在外务工回来,越发想念这儿时的味道,觉得传统的味道不应该就这样淹没的历史的洪流中,便于2001年创立“古今香”品牌,将这一个结合传统技艺与生活智慧的农家美食推向了新的历史舞台。
大刀圆子的配料主要有猪肉、红薯粉、鸡蛋,要经过砍、裹、蒸、切、再蒸等程序。猪肉要肥瘦兼有的三线肉,喜吃肥的可以肥膘肉多点。红薯粉最好用川东本地自产的红薯粉,选用渠县本地土鸡蛋。佐料有花椒或花椒粉、生姜或生姜粉,肉馅和佐料用刀剁成烂泥。在干红薯粉里加水,让大块或颗粒状的红薯粉还原成粉浆。水不能太多,能让粉化成泥即可,沉淀后倒去上面清水,然后把肉馅和粉泥一块揉搓,直到不沾手为止。
蒸前,得把馅料搓成手臂粗细的条状,用鸡蛋加淀粉在大锅里摊皮或直接用豆浆皮裹在圆子外面,等锅里中的水沸腾后,把裹好的圆子滚到蒸格上。在锅里蒸10多分钟,用筷子插不见白粉就好了。蒸熟的圆子条冷却后,就可以切圆子。慢慢移动左手,一刀挨着一刀把圆子斜切成均匀的薄片,盛放在下面垫有黄花、芋头、酥肉的碗里,放在锅里再蒸。
绵软清香,酥嫩爽滑,肥而不腻,韧而不散,入口即烂,老少皆宜。
3.项目名称:渠县古今香萝卜丝丸子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渠县古今香餐饮文化有限公司保护的“古今香萝卜丝丸子”这一传统技艺,由张氏家族所创,世代传承,不断改良精进,形成了如今这一道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
张全文之曾祖父张光武那时候是十里八乡的土大厨,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来请去操刀主事。张光武尽量为主人谋划节省食材,因地制宜制作出宾客喜欢的饭菜,萝卜丝丸子就是他那时摸索出来的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起初,在稀释的红苕粉里加入一定的萝卜丝,经不断揉捏后,分捏成小丸子放进开水里煮,可煮熟后,萝卜丝与薯粉分离开来,煮成了一锅粥。用水煮的方法失败后,便改为用蒸笼蒸,蒸熟的薯粉有一定的粘性,萝卜丝丸子的制作便大功告成。萝卜丝丸子里的萝卜,性寒,味辛、甘,含有芥子油和粗纤维,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B,具有清热化痰,调节血压等功效;里面的红薯粉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刺激肠壁,增强胃肠道的蠕动,具有通便排毒的功效,薯粉还含有钾元素,能够促进钠元素的排出,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具体流程为:萝卜切长丝,然后飞水,再冲凉沥干水分,调味加入红苕粉,在保鲜柜,冷藏4小时,再捏成鸡蛋大小的丸子,装入蒸笼,大火蒸上10分钟即可(可配各种调料蘸水)。
4.项目名称:渠县古今香咂酒粑粑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咂酒粑粑是古今香创始人张全文之曾祖父张光武、祖父张明海都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厨师,张光武、张明海、张明宪,先是做高粱粑粑、醪糟粑粑、红薯粑粑、荞麦粑粑,从醪糟粑粑的美味中受到启发,尝试做咂酒粑粑。张氏家族在滥井坝从道光年间开始就做咂酒粑粑招待珍贵客人。经过第二代张明海、张明宪到第三代张清祥、江秀兰的传承,咂酒粑粑品味特色小吃越做越好,成为张氏家族的招牌菜。
随着时代发展,历史的味道逐步退出舞台。张氏后人张全文在外务工回来,越发想念这儿时的味道,觉得传统的味道不应该就这样消失,便于2001年创立“古今香”品牌,将这一个结合传统技艺与生活智慧的农家美食推向了新的平台。经过张全文和他的团队不断改良咂酒粑粑的传统工艺,如今已成为古今香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每桌必点的招牌菜,外酥内软、可口脆香,获评“达州市十佳名特小吃”,“达州市天府旅游美食”。
咂酒粑粑的主要食材是面粉,咂酒(又名呷酒)是主配料,另添加少许白糖。做咂酒粑粑,首先要酿制上乘的咂酒,咂酒香,粑粑才香。将优质的面粉调均匀,再将咂酒和在面粉里调匀,加适量的白糖,再把油温烧到摄氏200度,再下锅油炕。看似简单做起来是很讲究,下锅的最佳时间、油温保持度,挤压成小圆粑,包括煎粑使用的器具,盛装咂酒粑粑的竹盘等都整套工艺流程别具一格。
5.项目名称:杨四儿水八块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水八块,以鸡为原料,以红油佐料为主,脆不塞牙,辣而不燥,麻且郁香,回味韵长,已有百年的历史。
水八块名由来:明清中晚期及民国时,三汇就是很繁华的水码头,那时已有鸡块的吃法。因为三汇镇是一个三江交汇的水码头,加之其整个制作中又离不开水,而整只鸡按部位又可分为八块,所以就叫“水八块”。
20世纪初,三汇街上有一个叫欧富如的本土厨师,善做水八块,做的水八块提着小篮篮在三汇街上沿街叫卖,很受欢迎。改革开放后,三汇一个叫吴九儿的人在镇粮站外面开始摆摊经营。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春礼在英明街开店铺经营水八块,并创新研制了杨四儿水八块。
杨四儿水八块传统制作工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料,要选择农村散养土公鸡才能保证“鲜、香、脆”的口感。蒸煮先用文火煨4个小时,然后挂起来用蒸汽熏蒸。控水在熏蒸的过程中,用牙签或者铁签将鸡身扎多个小眼,让在蒸煮过程中进入鸡肉的多余的水分慢慢排放出来,保证鸡肉的紧致。冷冻为了保证鸡肉切块成型,在控水后将整只鸡放入冰箱(柜)隔夜冷冻(以前是用凉水冷冻)。切块先将整只鸡分解成头部、颈部、胸部(两块)、腿部(两块)、翅膀(两块)共八块,连骨带肉切成3mm厚的块状装盘。调料水八块的调料以食盐、青花椒、生姜、大蒜、鸡精、辣椒油和秘制香料,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均匀,食用前半小时浇淋在水八块上即可。食之“辣、麻、鲜、香、脆”,麻辣可口,回味无穷。
杨四儿水八块用三江之绿水,承古镇之遗风,制作水八块三十余年,他把制作水八块当成了爱好和事业。他的水八块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味,美滋美味就是与众不同。从对鸡的选择到端上客人的餐桌,其间的宰杀、烹煮、搁置、切片等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一丝不苟。煎红油、调佐料都有不传之秘。脆不塞牙,辣而不燥,麻且郁香是杨四哥水八块的三大特色,有“文进”之优势,绝无“武出”之弊端。若有人不喜欢麻辣,杨四儿还有清味的白砍鸡水八块投其所好,即使庖丁再生,难忘项背;易牙复出,只及皮毛。
6.项目名称:桐颜粉条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粉条是深受四川地区人民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细腻如丝的口感,如今更是享誉中外,产地主要分布在四川达州渠县,并向四周的市县辐射扩散。
达州渠县青龙乡位于渠县城西北方向7公里处,解放前属城关区,1958年改青龙公社,1984年置乡,乡政府驻青龙场,距县城9千米。204省道公路过境。乡镇企业有建材、建筑、酿酒、食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大环境把粉条产业打造成为建设特色农业大镇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粉条可以用好几样淀粉加工,但最正宗的做法便是使用纯正无污染的红薯粉,生态绿色无污染无添加的红薯粉和水按特定的比例,生产制作出来的粉丝,才最是正宗。
纯正的粉条,必须手工制作才能达到相应水准,手工制作成本高、难度大、产量低。随着机械化生产发展,现代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本县粉条制作工艺的主流,传统手工技艺已日趋埋没,“桐颜粉条制作技艺”这门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的传统手工食品加工技艺,正因现代化机械生产技艺的冲击而后继乏人,处于濒危境地,因此亟待予以保护。
7.项目名称:抬总爷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简介:抬“总爷”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又称抬“官人”,俗称坐“独龙杠”。故事起源于清末,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众创造出以“官人”要坐正官位,不然会滚下来的娱乐方式来嘲讽贪官污吏,后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表演时,由装扮成“差人”的演员举着写有“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由两名“差人”抬着铜锣,鸣锣开路,“脚夫”抬着裹了彩条布的竹杠(竹杠长一丈六尺八寸),竹杠上坐着演员,这位演员称作“总爷”,也就是该民俗艺术表演的主角,“女仆”左手提“夜壶”(一种盛尿的陶器),右手端着土碗,在“夜壶”的端口用绸布蒙着,贴着“酒”字,“夜壶”是用来盛尿的,而此处用来装酒,寓意深远。两名脚夫抬着“总爷”,伴着川剧锣鼓点子前行。
随行“女仆”倒“老酒”与“总爷”喝,“总爷”在竹杠上端坐自然,或打伞或摆伞或握别的东西,花样多,特诙谐。在竹杠上表演时或站或坐或睡或爬,表现出多种姿势,幽默感十足,让观者捧腹大笑。表演用的道具随剧情需要而变换,仅此一竹杠,却能应付自如,表现出娴熟的技艺,其表演内容取材于某一个戏剧故事情节(片断),如:《徐九经升官记》《济公过桥》《翁媳嬉戏》等,令人看得神乎其神,惊讶万分。
抬时用齐步,有时用四方步,上坡,下坡,平路,跨沟,过桥的步伐迥然各异。行进中,采用川剧锣鼓配唢呐伴奏(运用川剧锣鼓套打中的《收江南》《将军令》《闹山洪》《落地金钱》等曲牌),场面热闹,乡土气息深厚。
抬“总爷”以他独特的搞笑方式取悦观众,融戏剧、杂技、舞蹈、打击乐等于一体,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特点,已经传承上百年,独具地方特色,深受观众欢迎。
8.项目名称:高跷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简介:“高跷”又称“高跷秧歌”,是渠县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是一种民众十分喜爱的具有传统戏曲成分与杂技类竞技项目元素的民间舞蹈。高跷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肇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民国时期,复兴于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传承至今。
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高跷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高跷的表演中包含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高跷是由表演者踩在4-5尺长的木棍上进行表演,木棍上扁下圆,再根据高跷的高度设置脚踏板,一般装置在3尺以上,也有个别地方的高度有5-6尺。小腿部位与木棍用布绑在一起,装扮成各种造型随着锣鼓乐队的快慢形成了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表演。
高跷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它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
由于高跷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高跷这一民间舞蹈活动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9.项目名称:车幺妹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简介:“车幺妹”又称“车灯”、“幺妹灯”、“车车灯”,或称“彩莲船”、“跑旱船”等,起源于清朝末期。按惯例,“车幺妹”一般在旧历正月闹“花灯”时表演。最初,人民通过表演“车幺妹”四处拜年,以讨取生活费。现在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成为龙凤古镇上的特色活动。
传统的四川“车幺妹”表演者一般为3人,1人饰幺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增加了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表演时,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幺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幺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的技巧概括为“幺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
10.项目名称:拉旱船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简介:“拉旱船”是三汇镇《渠江号子》再现船工拉纤生活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早期三汇人在紫云宫祭祀“水菩萨”,保佑船工平安顺利出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拉旱船需将模型船底钉制钢板,船身修饰,并赋予故事情节,如:《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竖桅杨帆,集合三四十名船工,一根绳分系船工腰间,肩搭布袋,身穿短裤,脚穿草鞋,在领头船工的带领下,齐唱号子,步伐一致。
拉旱船这一民间祭祀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川东北地区水上文化的“活化石”。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审核:雷虹;供稿:文化遗产股